首页 生活指南 正文内容

麻沸散问世于什么时候(麻沸散问世于什么时候?)

阿立指南 生活指南 2022-09-22 22:09:10 490 0

麻沸散问世于什么时候?

麻沸散问世于东汉末年,是华佗为了减轻伤病员的痛苦就发明的一种当时的麻药。

华佗所创麻沸散的处方后来失传。传说是由曼陀罗花(也叫闹羊花、万桃花、醉心花、狗核桃)1斤、生草乌、香白芷、当归、川芎各4钱,天南星1钱,共6味药组成;另一说由羊踯躅3钱、茉莉花根1钱、当归1两、菖蒲3分组成。据后人考证,这些都不是华佗的原始处方。

传说

华佗是东汉末年三位杰出的医学家之一。华佗深入民间,足迹遍于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在内、外、妇、儿各科的临证诊治中,曾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尤其以创麻沸散、行剖腹术闻名于世。后世每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青囊书》就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可惜,这部珍贵的药书,现已失传了!据说:

有一次,华佗给曹操治头风,经过扎针服药,病治好了。曹操很高兴,想留医道高明的华佗给他当私人侍医。华佗不愿当终日住在深宫大院里的侍医,于是拒绝了曹操。不答应,就不让走。一而再,再而三,一下子住了两个多月。

一天,他见了曹操,谎称夫人久病在床,没人照顾,愿等夫人病好后,再来侍奉丞相。曹操信以为真,就派人送他回家。派去的人回来后对曹操说:华佗夫人生病是假,不愿意当侍医是真。曹操听了很生气。

麻沸散问世于什么时候(麻沸散问世于什么时候?) 第1张

麻沸散问世于什么朝代?

麻沸散问世于我国的三国时期。《三国志-华佗传》记录为:“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后汉书》记录:“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这充分说明了麻沸散问世的时间。华佗因儿子沸儿误食了曼陀罗身亡,其在曼陀罗基础上加上其他几味中草药研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为了纪念早逝的儿子,药物被命名为“麻沸散”。

麻沸散简介

麻沸散传说是华佗创制的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剂。《后汉书·华佗传》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

华佗所创麻沸散的处方后来失传。传说是由曼陀罗花(也叫闹羊花、万桃花、醉心花、狗核桃)1斤、生草乌、香白芷、当归、川芎各4钱,天南星1钱,共6味药组成;另一说由羊踯躅3钱、茉莉花根1钱、当归1两、菖蒲3分组成。

据后人考证,这些都不是华佗的原始处方。传说中的中医麻醉剂。中医中有“麻沸汤”的概念,但与麻醉剂无关。另一说麻沸散可能是麻黄散之误。

麻沸散最早问世于哪个朝代

麻醉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列子·汤问》中便记载扁鹊采用麻醉术为病人手术的故事:“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 上述记载中, 扁鹊即用“毒酒”作为麻药给病人进行了“剖胸探心”的手术。我们的先辈早已发现某些中药具有麻醉、镇痛作用,并将其制成麻醉方剂,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汉代华佗的麻沸散。相传华佗的儿子沸儿因误食曼陀罗花去世,为了纪念他的儿子,华佗就将用曼陀罗花配伍出的麻醉方剂命名为麻沸散。虽然麻沸散的名字为人熟知,但是有关麻沸散的文献记载比较零碎,没有经过系统的归纳总结。本文通过梳理《三国志》《后汉书》等古籍中麻沸散的相关记载,分析华佗时代的解剖条件、外科手术条件、药学条件等,以期进一步探讨麻沸散可能存在的证据。

一、文献记载

考证相关古籍,麻沸散的记载主要见于《三国志》和《后汉书》。关于麻沸散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三国志·华佗传》,书中记载:“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这段记载中华佗在利用针刺和中药治疗疾病都无法起效时,便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让患者饮下麻沸散麻醉后对其“剖腹断肠”“缝腹膏摩”,并能起到“一月之间, 即平复矣”的治疗效果。

在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后汉书·方术列传》中也有麻沸散的相关记载,书中写道:“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 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与《三国志》中的记载不同的是,这段对华佗手术治疗的描述中还用到了酒进行辅助麻醉。早在《列子·汤问》中就已经有以酒止痛、用酒麻醉进行手术的记载,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表明乙醇可以直接活化 G 蛋白门控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进而抑制神经兴奋性,产生镇痛作用。

二、新型模式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需要一定的条件,麻沸散也不例外。在华佗生活的年代(东汉末年,约公元 141-208 年),解剖、外科手术、中药学等都已有一定的发展,已经基本具备麻醉方剂产生的条件 。

(一)解剖条件

在东汉以前,中国的解剖学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考古学家在殷墟发现的甲骨文中“心”字的形状与实体心脏外形十分相似。早期《灵枢·肠胃》中对消化道各个器官的大小、形态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这段记载中食道与肠道的长度比(1∶36)和近代斯巴德赫兹(Spalteholz)《人体解剖图》中食道 与肠道的长度比(1∶37)几乎一致 。

稍晚于《黄帝内经》的《难经》又对人体五脏形态、重量等进行了补充。《难经·四十二难》记载:“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 长五寸,有散膏半斤。”“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 这里对五脏的重量和形态的描述都与现代解剖学大致相符。

可见,古代医家在华佗所处的时代已经对人体解剖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已经建立了我国古代解剖学较为完善的体系,这为外科手术和麻醉方剂发展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外科手术条件

外科手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西周时期《周礼》中记载的“疡医”相当于现代的外科医生, 专治疮疡、肿疡、外伤、骨折一类外科疾病 。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记载了关于“牝痔”(内痔)的手术割治方法,“杀狗,取其脬,以穿龠,入直中,吹之,引出,徐以刀割去其巢,冶黄芩而屡傅之”,这种治疗“牝痔”的外科手术方法和近代西医的软木塞法痔环切除术相似。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中记载了 17 种外科疾病,其中《灵枢·痈疽》篇对脱疽的治疗和预后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发于足指,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这是目前运用手术截肢治疗脱疽的最早记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酒,镵石挢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 湔浣肠胃,漱涤五脏,练精易形。” 记载俞跗实施的手术即使以现代医学的眼光来审视,也是很有章法的,包括了割皮解肌(剖开皮肤肌肉)、诀脉结筋(血管结扎)、揲荒爪幕(拨开腹膜)等,如此有条理的手术流程,若无一定的经验是无法进行的。此外,华佗生活在东汉末年,战争频发,各种金刃刀伤不可避免,为外科手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通过对古籍中外科手术相关记载的分析,结合东汉末年的社会条件,我们可以推断,在东汉之前外科手术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而外科手术的发展必然推动麻醉方剂的出现。

(三)药学条件

古代医家早已发现麻蕡、羊踯躅、莨菪子、乌头等药物具有明显的麻醉止痛效果。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多种具有麻醉止痛作用的中药,如麻蕡“多食令见鬼狂走,久服通神明轻身”、王不留行“主金疮止血,逐痛出刺;除风痹”、莨菪子(即天仙子)“主齿痛出虫,肉痹拘急;使人健行,见鬼,多食令人狂走”、羊踯躅(即闹羊花)“主贼风在皮肤中淫淫痛”。与华佗同时代的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记载了5 首以乌头为主要成分并用于止痛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疝”与“脚气疼痛不可屈仲者” 及“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

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明了这些中药所含成分具有麻醉作用。如茛菪子所含东茛菪碱和阿托品为胆碱受体阻断药,能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麻醉作用;乌头所含乌头碱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且外用能够麻痹周围神经末梢,起到局部麻醉效果 。这些药物的发现和使用为麻醉方剂的产生打下坚实基础。

三、总结

通过系统梳理文献,分析华佗时代历史背景,可以发现麻沸散在东汉末年已经具备一定的产生条件。以麻沸散为代表的麻醉方剂贯穿于中医药发展历史中,如唐代蔺道人在《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使用“整骨药”进行骨伤麻醉;宋代窦材所著《扁鹊心书》中记载全身麻醉方剂“睡圣散” ;元代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用于骨折切开复位而创制的麻药方“草乌散” 等。在对麻醉方剂的不断探索过程中,古代医家对麻醉方剂的使用逐渐有了一定的规范性,如窦材在睡圣散服用方法中强调“每服三钱,小儿只一钱”,对成人和儿童的麻醉药量进行区分;危亦林也同样强调针对不同年龄、体质等具体情况,患者应服用不同剂量的麻醉药,“颠扑损伤,骨肉疼痛,整顿不得,先用麻药服,待其不知痛处,方可下手。······被伤者有老有幼,有无力,有出血甚者,此要逐时相度加入,不可过多”。

中药麻醉在古代中国医学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中药麻醉也有麻醉不完全、作用机制不完善等缺点,且单纯的中药麻醉目前无法满足手术要求。因此,要将现代麻醉技术和古代麻醉技术相融合,以求减少麻药的用量和副作用等 。麻沸散等一大批古代麻醉方剂都是祖国医学瑰宝,通过对这些方剂进行考证、了解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才能对这些古方有正确的认识并加以研究运用。

麻沸散问世于什么年代

麻沸散问世于东汉末年。

麻沸散是世界最早的麻醉剂,比西方早1600多年,由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创制,主要用于外科手术。但是麻沸散的处方后来失传消失。

传说麻沸散是由曼陀罗花(也叫闹羊花、万桃花、醉心花、狗核桃)1斤、生草乌、香白芷、当归、川芎各4钱,天南星1钱,共6味药组成;另一说由羊踯躅3钱、茉莉花根1钱、当归1两、菖蒲3分组成。但是据后人考证,这些都不是华佗的原始处方。而中医中“麻沸汤”的概念,与麻醉剂无关。

麻沸散问世于哪个朝代?

东汉。

麻沸散传说是东汉末年华佗创制的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

华佗曾经试图利用麻沸散给关羽刮骨疗毒,遭到了关羽的拒绝,结果他在没有接受麻醉的情况下进行了手术。

后来华佗建议曹操进行开颅手术,也利用麻沸散,曹操不相信华佗,将他处死。麻沸散的配方被狱卒的妻子烧掉。

发明者: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

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麻沸散问世于哪个朝代

麻沸散问世于东汉末年,是世界最早的麻醉剂,比西方早1600多年,由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创制用于外科手术。

华佗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与董奉和张仲景被并称为“建安三神医”,与扁鹊、张仲景及李时珍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医,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华佗一生行医各地,声誉颇著,在医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发明了“麻沸散”来辅助外科手术,是中国最早开始进行全身麻醉外科手术的医生。《后汉书·华佗传》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