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指南 正文内容

渭水和泾渭分明是同一条河吗(渭水和泾渭分明是不是同一条河)

阿立指南 生活指南 2022-08-01 08:08:07 287 0

姜子牙曾在渭水上钓鱼,此处和泾渭分明所指的是一条河吗?

您好,泾渭分明中的泾河和渭河是完全不同的两条河,而且主要来历如下:

第一、泾渭分明是自然奇观,又被人们用来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也用来比喻人品的清浊,比喻对待同一事物表现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第二、泾渭分明是一个成语,出自唐·李德裕《刘公神道碑铭》:“遇物而泾渭自分,立诚而风雨如晦。”其出处还有:《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第三、泾渭,二水清浊异流,汇而不混。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这是自然奇观。

第四、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经陕西而入黄河;泾河又是渭河的支流,发源于宁夏。二水在西安市高陵区相汇。“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泾渭两河交汇处。说的是在泾水、渭水相会合处,清浊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

第五、据考证:古人认为是泾水浊而渭水清的。唐代诗人杜甫的《秋雨叹》中:“浊泾清渭何当分”,大概是这则成语的雏形了。那么,现在还能不能在两河交汇处见到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景观呢?仍然是可以的。

第六、但是,当我们来到二河汇合的地方,看到的却是渭水浊于泾水。许多专家亲赴实地考察,看到的也是泾清渭浊的现象。《现代汉语词典》因此将这一成语解释为:“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有人还就此撰文,认为是古人搞错了,应该是泾清而渭浊。

第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真的是古人错了吗?实际上,从流经的地域来看,渭水自甘肃鸟鼠山流经陕西入黄,流经的是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之地;而泾水全程流经的是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就河水含沙量而言,应该是泾水大于渭水的。

第八、据统计,目前泾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输送3.04亿吨泥沙,平均含沙量为196公斤每立方米;在未纳入泾河之前,渭河平均每年输送泥沙1.78亿吨,平均含沙量26.8公斤每立方米。从数字上看,还是泾浊渭清,尤其在枯水季节。但到了现代,由于渭河流域尤其是上游地区人类活动的原因,环境破坏严重,反而渭河水变得浑浊了。西安因这一成语的缘故,在泾渭汇合处建了“泾渭湿地观光园”,每年到此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渭水和泾渭分明是同一条河吗(渭水和泾渭分明是不是同一条河) 第1张

泾渭分明指的是同一条河吗

泾渭分明指的是同一条河。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经陕西而入黄河,而泾河是渭河的第一大支流,所以泾河和渭河从根本上来说都是黄河的支流。泾河和渭河在西安市高陵区交汇时,由于两条河的含沙量不同,呈现出一清一浊,分界清楚而不混的奇特景观,于是形成了泾渭分明的景象。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经陕西而入黄河;泾河又是渭河的支流,发源于宁夏。二水在西安市高陵区相汇。“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泾渭两河交汇处。说的是在泾水、渭水相会合处,清浊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

渭河

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主要流经今甘肃天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

泾河

泾河,黄河支流渭河的第一大支流。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上有两源,南源出于泾源县老龙潭以上,北源出于固原大湾镇,至平凉八里桥汇合,东流经平凉、泾川于杨家坪进入陕西长武县,再经彬县、泾阳等,于西安市高陵区陈家滩注入渭河。

泾渭分明所指的是同一条河流吗?

不是同一条河流,指泾河和渭水汇合的时候分得特别清楚,泾水清渭水混浊

姜子牙曾在渭水上钓鱼,此处和“泾渭分明”所指的是同一条河流吗?

姜子牙曾在渭水边钓鱼。这个渭水和泾渭分明的渭水是同一条河。

词语出处

《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 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释义 “姜太公”,即西周初的姜尚,又称姜子牙。姜太公用直钩不挂鱼饵垂钓,愿意上钩的鱼,就自己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中别人设下的圈套。

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主要流经今甘肃天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

古人认为是泾水浊而渭水清的。这据考证,唐代诗人杜甫的《秋雨叹》中:“浊泾清渭何当分”,大概是这则成语的雏形了。那么,现在还能不能在两河交汇处见到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景观呢?仍然是可以的。

但是,当我们来到二河汇合的地方,看到的却是渭水浊于泾水。

由于渭河流经地区土壤所含矿物成份的原因,当渭河含泥沙量达到每立方米10公斤时,水色便呈赤黄色了。从表面上看,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仍然存在,但已是渭水水色深于泾水了。并不是古人搞错了,这是后人人为对环境发生的影响,不能不引起重视。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