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倒计时
-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
- 这周已经过去天
- 本月已经过去天
-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
讨厌孩子已经成为一种现象。
小孩子不叫孩子,叫“熊孩子”;
高铁上多次发生因儿童噪音引发的纠纷;
韩国的商店都有“禁止儿童入内”的标语;
就连某地的咖啡馆都写着:狗可以进媒体评婴幼儿哭闹请去车厢连接处,小孩不能进。
种种迹象表明,无论歌词怎么唱,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
一个事实已经出现:厌世情绪正在社会中蔓延。
近期再次将“厌子症”推向舆论高潮的,依然是我们熟悉的高铁事件。
有网友在微博上发帖称,在开往洛阳的高铁上,“我儿子刚哼了两声,路过的空姐就立即走到我身边,说我可以带他到车厢连接处哄我,不然会打扰别人休息。”
博主@苏小凩还发文称,曾有网友留言:哈尔滨铁路局某趟车在广播中提到“如果孩子哭了,请带到车厢路口去哄”。
在这条微博的评论区,不少家长也表达了自己的烦恼。
4岁孩子在高铁上有点吵闹,父母不停安慰他快要睡着了;
这时,空姐突然跑过来,大声说道:“孩子们,小点声。”孩子又被吵醒了;
但旁边的一个中年男子大声打电话了半天,却没有人理会。
当我们在社交平台搜索“孩子、高铁”等词语时;
一方面是带宝宝去旅行的父母的道歉和崩溃;
一方面是与孩子坐在同一车厢的其他乘客的抱怨。
即使在网络上,只要你抱怨熊孩子的吵闹帖子,你也会得到很多同情的留言。
孩子已经成为比在公共场合大声打电话、发布短视频更可怕的存在;
而有关在公共场所惩罚熊孩子的帖子也成为当代网络上的酷文,往往会吸引大量流量。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似乎大家对孩子的宽容度在逐渐降低;
父母带着年幼的孩子去旅行,甚至出现在公共场合,都是原罪。
我的一位女性朋友,刚当妈妈,带着孩子坐高铁回老家时,被提醒站在车厢路口;
当时,车厢路口挤满了家长和老人。 他们用酸痛的手臂抱住孩子,目的就是让孩子们睡着,不再吵闹;
四目相对的那一刻,父母露出了无奈而疲惫的苦笑。
儿童厌女症也不只存在于高铁上。
有些人在常去的商店里看到孩子,会莫名地心烦意乱;
当有人买菜或租房时,发现邻居家有小孩,就会开始感到烦恼;
就连大人去游乐园也会生气地翻白眼,因为孩子太多了。
某网站上有一篇题为“特别讨厌、讨厌小孩子”的帖子。
有些人在孩子处于恐惧状态时讨厌他们。 有的人抱着孩子走在路上不敢看他们,甚至多次产生伤害孩子的想法;
有的人当了小学老师,但路上遇到孩子,总是绕道走,甚至班里的学生都感觉身体不适;
有些人会喂养流浪猫狗,也会采取行动制止校园欺凌行为,但他们对孩子却皱眉。
里面的评论似乎已经到了厌烦的极点,也已经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地步。
不讲品质的中年男人,人们不会在意;
攻击心智和行为能力不成熟的儿童;
对流浪猫狗充满爱心;
悲伤地看着我遇到的孩子们;
儿童苦难时代真的到来了吗?
事实上,儿童厌女症从来都不是某个时代的产物,但在今天尤为突出。
一些人将其归因于当前的低生育率环境;另一些人则将其归因于当前的低生育率环境。
我认为很多选择不结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无法同情有孩子的父母。
我不能同意这种说法,而且这个罪责不应该由未婚未育的年轻人来承担。
当今社会每个人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精神状态也相当令人担忧;
加班、不轮班、失业的;
那些省吃俭用省钱的人,那些没钱又渴望中彩票的人;
刚毕业的大学生找工作比较困难,工作了几年的人35岁之前就毕业了;
想要谈恋爱的人找不到伴侣,与伴侣的亲密关系存在列车问题;
以前,广阔天地有很多事可做,现在只是凑合而已;
过去,孩子代表着新的生命和希望,但现在的年轻人看不到未来,也看不到希望。
这样生活还不到三十年,楼房已经摇摇欲坠。
众生皆受苦,这也导致我们对与自己不同的群体抱有零容忍的态度。
也正是因为如此,如果让未婚、不育的年轻人去体贴吵闹的孩子,那就是一种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的背后是父母的一些失职和公共空间的紧张。
当我问身边的年轻人“他们讨厌孩子吗”时。
大多数答案:孩子是无辜的,但讨厌纵容的父母。
朋友小白曾经在孩子们在高铁上吵闹时与家长沟通,但换来的却是三个字:我管不了。
也有一些家长照顾,但教育方式令人担忧;
一味的训斥,甚至直接打人,都让孩子哭得更大声。
我们都知道尊老爱幼的道理;
孩子的心理和行为能力还没有完全发育,怀里的宝宝只能通过哭泣来表达情感;
3、4岁多动期的孩子媒体评婴幼儿哭闹请去车厢连接处,长时间待在高铁这样的封闭空间里,连大人都很难,更何况是孩子;
带孩子出行的父母负有监护人的责任,确实应该正确履行义务。
但我也能理解,带娃出行确实很辛苦。
当孩子情绪变化时,需要安抚。 即使父母竭尽全力,也很难包揽一切。
同时,在最近的“厌儿”讨论中,我也看到不少呼吁年轻人“要有耐心”的呼吁;
“耐力”这个词我们都听过很多次。
这是我们很好用的解决办法,要么压制自己,要么压制别人。
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年轻人出行以加班和休息换取,与孩子的出行时间相冲突。
时间的重叠导致空间的收缩。
公共空间的收紧带来了矛盾的激化。
想要解决矛盾,不能要求孩子闭嘴,不能要求父母管教,不能要求青少年无休无止地容忍。
我们应该正视的是公共空间的收紧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高铁上,车厢长期狭小,乘客都呆在一起。 孩子再吵闹,也难免会引起焦虑的蔓延;
在商场的厕所里,异性家长带孩子上厕所总是不方便;
如果我们对高铁车厢进行合理的分类不是更好吗?
如果我们为家长带孩子设立一个专用的卫生间不是更方便吗?
" 将禁止区域替换为专属区域;
利用合理的空间划分,而不是压抑彼此的情绪;”
解决问题,而不是人。
而如果我们留心的话,我们会发现城市里适合孩子去的地方太少了;
官方景点以弘扬文化为主,非官方空间则以营利为目的;
孩子们缺乏真正玩耍和放松的空间,无处可去,也没有东西可玩。
我们的城市非常缺乏“儿童友好区”。
正如博主@麻麦chen所说:
“ 大人在公共场所如何与孩子相处,不仅仅是我们要单独考虑的问题;
其实这是整个城市的规划者要考虑的。 ”
我们居住的空间不是一个装满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
鸡有鸡舍; 猪有猪圈; 人与人在公共空间共存。
思考如何改善公共空间比个人伤害和无休止的争吵更重要。
作者/ 牛晓玲
编辑/姜姜
设计/一只鹿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