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热点 正文内容

高考志愿填报的逻辑是个“技术活”

阿立指南 实时热点 2023-07-17 08:07:52 301 0

近期,随着各地高考分数线的公布,不少考生和家长开始面临关于志愿填报的又一次“考试”。

教育部不久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15日,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3072所; 2023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再创新高,达到1291万人。

高考志愿填报的逻辑是科学合理地将尽可能多的考生匹配到3000多所大学和专业。 规则看似简单,但操作却因人而异。 这是一项“技术活动”。

国家高度重视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在招生考试机构、高等学校、中学建立了多种志愿填报咨询服务公共服务体系。 例如,教育部每年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举办“高考在线咨询周”活动。 各地招生考试机构将为考生精心准备多种形式的志愿填报服务材料,招生院校将组织现场咨询和网上咨询。 咨询、电话咨询、在线直播等活动。

信息来源很多,面对面的服务也很多,但在很多考生和家长眼里,志愿填报仍然是“难事”。

“难”在哪里? 业内人士告诉中青报、中青报记者,一方面,“难点”在于考生、家长、高层招生部门、院校和第三方机构的定位不同,“供给”也不同。信息与“需要”并不完全匹配——高水平招生部门和高校通过各种平台发布招生信息。 原则是“客观、公正、明确”。

另一方面,“难”在于,一些考生和家长缺乏提前准备的意识,不具备短时间内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和信息的能力,存在着“备考”心态。 “压线入围”。 因此,政府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并不能完全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

填写志愿者是一项“技术活动”

许多参加高考的考生和家长都怀着“写一篇有特殊分量的科研论文”的精力,迫不及待地填写志愿。

近日,上海的周女士正在为女儿的志愿申请发愁:“学校发了三本填写申请表的参考书,关于院校和专业的,关于往年录取分数和排名的。” 这三本书应该结合起来反复阅读。 ,很复杂,我研究了好几天了,还没有研究透。”

周女士告诉中青报·中青报记者,孩子的考试成绩接近“一线”水平,可供选择的学校和专业很多,网上海量信息很难辨别。真假之间,所以她最担心的就是因为“信息贫乏”而浪费了积分。

“除了参考书上的信息,我还需要了解每个专业的具体情况、就业情况、学校特色、学生评价等,比如‘信息工程’和‘电子信息’有什么区别工程'?” 周女士说。 她还担心“滑档”和“退档”的情况,希望了解换档的具体过程。

另一位家长也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她仔细阅读了目标学校微信公众号上的《招生指南》,但仍心存疑虑。 孩子想读的专业涉及“中外合作办学”,分为“2+2”和“4+0”两种模式。 她还想了解不同模式下的专业课程、就业方向、费用、考研等相关问题。

高考人数再创新高_高考报名人数创新高_新高考报考人数

涉及到很多细节,让家长不禁感慨,“未知因素太多,我想把它们全部抓住,但我却做不到我想做的”。

一位一线老师坦言,近年来,高考改革较多。 第二、第三学院招生批次已合并,志愿填报由选择“学院”改为“学院专业组”,使得考生的选择更加多样化。 他们日常承担教学工作,对政策研究的了解不深。 学生在填写志愿者申请时,只能根据经验给出相对安全的建议。

消除“信息鸿沟”有助于举报优秀志愿者,但这显然不是“速成”能力。 为此,每年高考季,很多家长和考生都会选择向外界寻求帮助。 除了老师之外,亲戚、朋友、同事,甚至邻里邻居都是“学习”对象。

去年高考,考生何青(化名)的成绩落后全省第一线7分。 俗话说“七分考,三分报告”,填写申请表对何庆来说非常重要。 因此,当老师的叔叔和为自己的孩子志愿服务的阿姨都充当了何庆的“军事顾问”。

经过多方商量,一家人达成一致,当了一本书征集志愿者,“错过”了几所学校。 最终,何青考入了一所农林学院本科专业学习管理。

其他人则因被呼救而感到恼火。 一位受访者表示,她受过高等教育,在省城工作。 在一些亲戚眼中,她已经成为自愿填写报告的“专家”。 每年高考季,都会有人来找她咨询,但作为非专业人士,她很难给出建设性意见。 有时根据经验给出一些建议也会让她感到“负担”:“我掌握的信息只有成绩,对这些孩子了解不多,对大量专业了解不多。决定去哪里?”

志愿者报告市场上升,服务各异

旺盛的需求之下,高考志愿填报市场迅速崛起。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高考志愿者市场付费规模预计将达到9.5亿元。 与2016年1.3亿元的市场规模相比,增长了6倍多。

各大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入市场——2013年,百度首次在移动端实现了“应用查询功能”; 2019年,阿里推出“夸克”,提供志愿辅导、模拟报到、AI录取预测等服务; 2021年,腾讯推出“夸克”入学通行证和“新高考通行证”; 不久前,抖音上线了“高考主会场频道”……

提供志愿填报和职业规划服务的“一对一”线下指导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收费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

智能填报和专家指导能否满足考生和家长的需求? 近日,中青报、中青报记者采访了多位购买上述服务的消费者,他们指出了使用中的诸多“痛点”。

高考人数再创新高_新高考报考人数_高考报名人数创新高

对于智能报到系统,反映的问题包括:“页面太花哨,不知道点击哪里”“成绩、排名、选科一经确定就无法修改”“录取率只有1%的学校”放在最上面”“不适用提前批量模拟填写”、“不适合预科课程”、“具体问题需要咨询各学校招生办”、“点对点通向付费课程”不同的系统,冲刺和稳定设置的梯度并不完全相同”……

线下的“高考志愿填报策划师”服务质量也“参差不齐”。 有家长发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中并无此类职业资格。 许多教育培训机构提供的认证服务往往需要花费数千元才能获得证书,申请要求甚至只需满足“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和“18岁”的要求。 “专家”不一定是“专业”,如果仓促下单,很难得到满意的结果。

一位家长告诉中青报·中青报记者,他和周围人购买的志愿举报服务普遍都有“套路”——宣传时,结合个别案例夸大服务效果,并给予最高承诺。给消费者。 又是求稳,建议考生申请“覆盖”院校,以实现“录取”的最低承诺。 这与大家“物尽其用”、“入围”的诉求无法匹配。

有时,围绕自愿报告服务会出现一些争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以“高考志愿”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找到400多份文件。 评估、学业评估、专业选择等服务,但未被目标学校和专业录取; 一些家长因为服务机构推行的“强基计划”等优惠政策而购买了服务,但本质上并不了解相应的服务内容。 因条件不足无法录取后,声称“被诱导签约”; 有的甚至浑水摸鱼,成立“高考志愿填报团”,表面上为填报志愿提供帮助,实质上是“招募补习班学生”。 标记为欺诈。

一位老师直言,“很多家长多年来都无法概括孩子的性格和气质,所以就把它交给了‘专家’。他们想在两三天内测试一下孩子的性格特征,以匹配他们的性格特征。”未来的职业生涯。这是一个非常不可靠的方法,钱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即使找到了行业权威,如果不关心,也不能保证不出意外。

2022届考生徐旭(化名)表示,高考结束后,家人帮她联系了一位在教育系统工作多年的专家老师,帮她列出了学校。 上传系统的时候,她以为自己已经确定了一切,所以并没有留意“有待调整”的选项。

提交档案后,前两所“冲”的学校没有提取徐诩的档案,而第三所学校升职后,她的成绩没有达到专业分数线,她被“退休”。 根据平行志愿填报规则,本批次填报的其他学校不能再为徐旭进行填报。

更让人慌的是,在下一批中,徐诩依然选择“不服从调整”,而前几所填的学校城市好,专业热门,分数高,“退休”风险高。 因此,她没有等到下一批备案。 在征集志愿者时高考报名人数创新高,她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选择了省内的一所大学。

“专家不会为你解决所有问题,你仍然需要了解规则并注意细节。” 徐旭总结了“教训”。

另外,有老师提醒:如果考生和家长过于依赖数据,在同样的算法指导下,相同分数的学生可能会报考某所学校或某专业,导致分数线上升,带来“齿轮打滑”的风险。

关注权威信息,消除“信息鸿沟”

想要真正将志愿服务与个人兴趣、专业排名、大学条件结合起来,让高考成绩最大化,该听谁的? 怎么做?

教育部提醒——考生在自愿填写报告前,必须了解国家需求、了解个人情况、了解院校情况、了解招生政策。 立志体现个人成长在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综合考虑自己的高考成绩、兴趣、未来志向等因素,理性考虑意向学校。 还要了解拟录取院校近年来的录取分数线(排名)、学校招生规定的内容以及学校在省内招收各类专业人才、就业前景等情况,了解全省(区、市)自愿申报办法、档案录取规则等信息。 新高考省份考生应关注高考专业选科问题,遇到不明之处及时咨询相关招生考试机构、院校和中学。

上海教育考试院党委书记、院长刘玉祥也表示,了解招生政策和填报志愿表的方法,选择报考院校和专业,掌握往年招生要求是填写自愿表格的基本要素。

刘玉祥介绍,以上海为例,每年春季,各区中学教师从一开始就积极进行培训,让他们首先掌握当年的政策和志愿填报的要领,轻松上手了解政策解读PPT并发送给各中学。 请各中学组织统一讲解。 每周的《高招周刊》将及时报道最新的招生动态。 考试院官方网站和《上海国子监发布》、《上海高招发布》也将随时更新招生信息,为您提供录取分析。

“很多在上海招生的学校也会组织城市宣讲会和学校招生宣讲会。” 刘宇翔提醒,在一些新媒体平台上,可以回顾过去一段时间考试机构、招生学校的讲座视频。

在较为偏远的西北地区,类似的服务也随之跟进。 甘肃省会宁县教育考试院院长刘柳元介绍,会宁县教育考试院编写了20多页的《考生手册》,涵盖了考试方式与纪律、警示案例、常规题与技巧等内容。供自愿填写,并公布各学校服务教师的电话号码。 高中考生可在高考前10天以上收到本手册。

近日高考报名人数创新高,会宁县五所高中全部召开线下咨询会。 首先邀请校内负责志愿填报的老师介绍相关情况,随后邀请高校招生老师进行针对性指导。 以会宁一中为例,截至6月26日,学校已召开2次入学填报志愿汇报会和1次现场咨询会。

国家的一些特殊政策在高考前已经经过多层次的审核和公示。 后续老师会多次提醒,让每位考生都能熟记于心。

刘柳源说:“甘肃省教育厅还为考生提供了甘肃省普通高校招生辅助咨询服务平台,平台会根据考生的兴趣、爱好、职业规划,免费向考生推荐院校可以分不同批次进行冲洗和投保。” 。

因此,与其花时间和金钱去寻找不一定“对胃口”的外部帮助,不如花时间静下心来做自己的研究。 刘柳源表示,如果考生和家长能够及早确定自己的目标,科学合理地利用官方信息,制作一份性价比高、准确反映自己意愿的志愿者表格,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一些考生和家长比较浮躁,习惯于浅读,有时甚至不读书、不学习就提问,以致填写志愿表时处处弥漫着‘焦虑气氛’。” 刘柳原说道。

家长严女士也直言,对于志愿填报的问题,招生老师都有答案。 “很多时候,家长觉得自己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可能是因为错过了官方的信息,或者是没有仔细、深入地思考自己想知道的问题,也没有问到问题的关键。”他们提出了问题。”

严女士觉得,自愿报告有点像市场购物。 如果消费者不知道自己想买什么,那么商家就无法直接提供他们想要的商品和服务。

她举了一个例子。 近日,带着诸多疑问,她给孩子目标学校的招生办公室打电话。 老师不仅解答了她的疑问,还推荐她加入所在省份的家长群,并联系了该省负责招生的老师。 连接已建立。

同时,由于地区差距、城乡差距的影响,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等问题客观存在。

一位高中老师表示,目前,高校举办校园招生促销活动,一般针对高分学生和生源较好的“名校”。 事实上,县中学、农村中学的中低分考生,尤其是低分学生,是一个更需要招生指导的群体。 “如果你对学校、专业不熟悉,不了解招生政策,那么志愿填报就很难了。”

采访中,记者还观察到,县域特别是乡镇中学获得外部资源有限,因此经常动员本校教师成立高考志愿填报指导小组。 虽然可以从网络上获取信息,但对于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长来说,理解这些信息有一定难度。 但老师精力有限,只能集中精力照顾一些成绩好、急需志愿报到辅导服务的学生。

候选人康晓(化名)住在甘肃农村。 家长只知道女儿考试得了多少分。 我不懂“录取率”和“特定时间去电脑报志愿”的操作,只是尽可能劝说女儿“学医或者当老师”。

康肖无奈,只能在网上查找信息,却始终没有填写一份满意的志愿者表格。 班主任建议她按照甘肃省当地农村户籍考生专项规划,“尽量不要浪费积分”。

该计划由全省本科院校承担。 具体承办院校及计划以省教育厅最终发布信息为准。 本科批复D部分提前设置填报批次,实行平行自愿填报模式。 学院志愿者9人,每个学院有6个专业志愿者和1个专业服从选项。

时间紧迫,康晓几乎把能报考的学校和专业都写了下来。 对于“毕业后想做什么、专业适不适合”等问题,康晓暂时打算“一步一步看一步”。

新高考报考人数_高考报名人数创新高_高考人数再创新高

帮助孩子播下为什么要早学的种子

及早关注官方媒体和官方服务,基本可以跟上高层招募的节奏,解决填写志愿者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不过,为了更高质量、更高效地完成志愿填报工作,构建有利于供需双方的科学填报制度,一位中学校长建议学校和家庭多做功课,“帮助孩子们种树”。他们为什么学习的种子”。

他认为,“一切都已经结束,家长和孩子对未来仍然一无所知”的问题根源在于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大多数家长和老师只关心孩子能否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这会让学生觉得,学习就是为了考高分,对于家长、对于老师来说,缺乏内在的精神动力。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忽视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就很难找到未来的职业方向。

刘六元指出,这实际上反映了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 他建议教育部门加强顶层设计,重视开设中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对教师开展相关培训。 “这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需要掌握更多科学知识。” 刘柳原说道。

中青报·中青报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一些能够提前规划好未来发展方向的考生及其家长,在面对志愿填报时更加“自信”。

家住兰州的刘先生是2022年志愿填报的一款App甘肃群的老板。他认为,志愿填写高考时,可以参考大数据,或者购买专家指导服务,但最重要的是,作为家长,要与孩子建立积极的教育互动,树立共同目标,实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在刘老师看来,高中生的学习是一个“爬山”的过程。 高二下半学期,大部分孩子都到达了坡顶。 这时,家长可以介入孩子的志愿填报工作,按“抢保稳定”比例,通过模拟提前填写数据。

女儿上高中时,刘先生多次与女儿谈论未来的人生规划。 看到疫情期间白衣天使“冲锋陷阵”,女儿萌生了学医的想法。 刘老师充分尊重这一点,对之前整理的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的处理。 假期里,他还带女儿参观了一些他最喜欢的大学。 高考结束时,女儿如愿以偿,读了医学本科和研究生。

作为志愿填报主体的考生,如果早早树立起对自己生命负责的态度,在填报志愿时就会更加“有把握”。

6月28日上午,2023级考生杨欣如提交了志愿者表格。 她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也很想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学。 高考结束后,杨心如根据成绩、排名、喜欢的城市等因素,很快选择了几所自己想要报考的院校。

她阅读了学校提供的官方信息,听取了班主任和家长的建议,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给两所大学的招生办公室打电话咨询,添加了学校的招生群,做出了第一志愿院校的确认,“我有信心被录取的机会非常高”。

在杨心如看来,志愿报到是与大学的一次奇妙的邂逅。 完成志愿填报并不意味着学习之路已经结束,而是新的征程又开始了。 (记者 王浩 魏启萌)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