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热点 正文内容

多省高校上调大学新生学费培养一名大学生需要多少钱

阿立指南 实时热点 2023-07-10 10:07:37 240 0

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多少钱? 这个数字可能很难量化,但近年来,一些高校纷纷表示,仅靠财政支持很难覆盖培训成本。

今年以来,高校又迎来一波“涨价”潮。 上海、吉林、四川等多省高校提高了新生学费。

例如,上海计划从2023年秋季起将公办高校平均学费由每生每学年5420元调整为每生每学年7215元,涨幅约33%。 对于新生来说,平均每个学生(两个学期)的额外学费约为1795元。

一位研究员向《中国新闻周刊》提到,事实上,高校的学费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低位,上大学的学费并不像上幼儿园的学费那么高。 但与许多国家不同的是,中国高校肩负着包容性的使命。 学费是否应该增加以及如何增加? 有学者指出,要对底层民众的承受能力做出判断,对高校支出进行准确审计,不至于成为一笔糊涂帐。

学费“普遍上涨

办好一所大学,光有钱是不够的,但有钱是万万不行的。 在我国,大多数大学都是公立大学,大多数名校也是公立大学。 学校的主要收入来自财政支持,但存在明显缺口。

对于学生来说,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公立学校的学费也会上涨。

日前,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机电学院等上海多所高校发布调整学费基准的通知。 文科标准学费为6500元/生/年,理工科标准学费为7000元/生/年,艺术类标准学费为13000元/生/年。 中外合作专业按照基准学费进行调整。

华东理工大学将部分理工科、体育类专业学费提高54%至每学年7700元,文科专业学费提高30%至每学年6500元。

大学为何纷纷涨价_高校涨价_高校学费涨价

华东理工大学2022年本科生学费

高校涨价_大学为何纷纷涨价_高校学费涨价

华东理工大学2023年本科生收费标准

上海电力大学理工科专业学费同比上涨40%至每学年7000元,管理、经济、文学专业学费同比上涨30%至每学年6500元。

此前,上海发布《关于优化本市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学费形成机制的通知》,其中表示将普通高等学校学科划分为“文科、理科、体育、医学和艺术”,实行分类收费。 。 文科学费标准最高不超过6500元/生/学年; 理工科最高标准学费不超过7000元/生/学年; 医学类最高标准学费不超过7400元/生/学年; 艺术类学费最高标准 最高标准不超过13000元/生/学年。

除上海外,四川、吉林今年也将上调学费。 今年1月18日,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召开四川省公立普通高校学费标准调整听证会(第二次)的公告》,表示拟同步文理科学费从2023年秋季起,工程类和工程类费用增加1100元,分别达到4800元/年、5200元/年; 医药费提高到5800元/年。 从具体院校来看,部分专业增幅高达41%。

3月17日,吉林省发展改革委印发通知,自今年秋季起对全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生学费实施结构调整。 人文类提高到4600元/年,社会科学类提高到4800元/年,理科、农学、体育类提高到5000元/年,工科类提高到5400元/年。

《中国新闻周刊》注意到,多地还实行了对指定高校和学科收费的政策。 比如,吉林省提到要明确支持和衔接双一流建设。 在基本学费基础上,部委高校学费不超过15%,国家、省一流专业学费不超过10%。 总之,允许一些重点学校和专业有较高的增幅。

对于本轮学费“普遍上涨”的原因,今年4月,上海市发改委召开听证会。 据当地媒体报道,与会者对该计划表示总体支持,并认为目前的学费标准已经实施了20多年。 当前高等教育教学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办学成本、社会需求等都发生了变化。 对现行收费政策的优化是有利的。 有利于推动本市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涨价从何而来?

公立大学是非营利机构,学费调整引发了人们对高等教育包容性的担忧。 一些人担心学费上涨可能会限制一些家庭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破坏社会公平和机会均等。

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这种调整也意味着他们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应对学费上涨的压力。 一些学生可能面临额外的贷款需求或需要寻找兼职工作以减轻经济负担。 这可能会给他们的学术和个人发展带来额外的挑战。

事实上,高校学费上涨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最大一波学费涨价出现在2014年左右。2007年,我国高校学费涨幅超过60%。 教育部要求高等学校学费五年内不得上涨。 然而,“限涨令”到期后,却出现了“报复性”上涨。 《中国新闻周刊》注意到,早在2007年,全国高校形成的债务就达到2000亿元。

可见,高校提高学费的“冲动”十分明显。 近年来,广东、天津、浙江、江苏、河南、辽宁、浙江等多省份相继宣布提高高校学费。

财政部、教育部2022年6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提到,我国高等学校收入按优先顺序列出,分为:(一)财政补贴收入,包括财政教育拨款、财政研究经费、其他财政收入; (二)业务收入,包括教育业务收入(学费、考试费等)、科研业务收入; (三)上级补贴收入; (六)其他收入,包括投资收入、利息收入、捐赠收入、非同级财政补贴收入。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室主任王峰曾介绍资金来源:“大学一般有资金来源:学费/校办企业/国家财政拨款和社会捐赠。对于重点大学来说,后三个来源是非常充足的,而对于普通大学来说,可能只能依靠学费和财政拨款,但财政拨款不够大学为何纷纷涨价,学费涨价也无可奈何。

教育部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教育部财政拨款1354.7亿元,比2022年减少24.7亿元,主要原因是国家发展安排的基本建设支出改革部门有所减少。 高等教育支出预算1025.6亿元,比2022年财政拨款执行情况减少39.6亿元,主要原因是国家发展改革部门安排的基本建设支出减少。

同时,根据教育部直属高校公布的2023年预算,不少高校的经费总额较去年大幅增长。

据统计,清华大学首次突破400亿,以410.93亿元领先; 浙江大学排名第二,首次突破300亿,经费总额309.01亿元; 其次是上海交通大学(265.16亿)和北京大学(222.47亿),这四所高校的经费总额超过200亿元。

维持学校的运作需要非常大的成本。 一位高等教育研究学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财政拨款,即资金,大部分属于“资本支出”,用于教师和科研。 学生自己缴纳的学费实际上是学生自己花的。 目前学费的上涨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 在成本上涨的情况下,学校也必须想办法解决成本问题。

“在中国这样的公立体制下,研究生的学费应该提高。一方面,提高研究生教育的成本,另一方面,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该学者认为,研究生教育并不适合所有人,属于高层次培养。

该学者还提到,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已经普及,约57%的适龄人口可以上大学。 在发达国家,这一数字一般可达70%至80%。 在此背景下,未来升学率肯定会有所提高。 他对本科生学费上涨持保留态度。

大学为何纷纷涨价_高校学费涨价_高校涨价

应该怎么涨呢?

为了控制高校学费上涨,2015年,教育部要求高校学费不得高于生均培养成本的25%。

潘松健学者曾指出,我国高校学费定价仍以成本为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决定了我国高校学费定价不能以其他为依据——如教育价格的供求关系、人均可支配收入、受教育学生的预期收入等。 等待。

对于本轮涨价,上海市提到,学费标准的提高主要是需要健全的成本分摊机制。

相关文件显示,根据成本督查结果,2019年至2021年上海督查的10所高校生均教育培训费用约为6.4万元,其中学费约占每名学生每年教育和培训费用的8.4%。 这明显低于规定的“学费占学生人均年教育费用的比例不得超过25%”的上限。

《中国新闻周刊》注意到,大部分相关省份根据不同专业制定了不同的学费标准,且涨幅不一。

一所大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教育经费是不可回避的因素。 数据显示,202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9.6%,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对于涨价,网友态度不一。 也有网友认为,至少还是比在国外很多大学读书便宜。

潘松坚曾经讨论过这个话题。 培训费用上涨趋势无法遏制,学费刚性上涨无法缓解。 陷入了“培训费用扩大→学费上涨→院校扩招→培训费用再次扩大→新一轮学费上涨”。

大学为何纷纷涨价_高校涨价_高校学费涨价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表示,各地对于学费上涨要特别谨慎。

“总体成本在增加,老百姓分担的部分也应该增加,这也是合理的理由。”程方平说,但地方政府在下发相关文件前必须严格征求相关方面的意见。 对于耐力有一个判断,“首先考虑中产以下人群的耐力”。 程方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发达国家已确定公立大学的学费有两个“25%”,即每个学生承担的费用比例。受教育程度为25%,生均培养费用为3的,学费标准不超过7500元; 二是大学学费支出不得超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 超过这个比例就会排挤老百姓的其他消费支出。 计算两个25%,取最小值作为确定学费标准的依据。

他表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9万元。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元。 以此计算,7700元的学费约占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1%,但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8.5%。

对此,有的地方表示将通过助学金、贷款等方式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入学。

还有观点认为,各界对公办院校涨学费的批评,主要是因为学费的用途没有依法向社会公开大学为何纷纷涨价,而每个学生的培训费用已成为一笔“混乱的账”。 从学生群体的经历来看,也可能出现“学费涨了但服务没改善”的情况。

程方平指出,各地要对高校支出成本进行精准审计,“看看里面有没有浪费的情况”。

程方平认为,有些地方奉行“GDP主义”,认为花钱就能创办世界名校。 “现在看来,我们很多大学的建设都超标了,有几千亩的校园,几栋豪华的教学楼,而且都是国家补贴的,如果基础设施没有了,学费肯定会上涨。”

“有句话说,‘所谓大学生,不是有楼,而是有师’。” 程方平说:“有些地方不要太注重高端,现在高等教育普及了,要把基础打好,不是靠培训积累起来的钱发展不起来的。”大家都变成大学生了。”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