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倒计时
-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
- 这周已经过去天
- 本月已经过去天
-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
彩:CPI增速回落,需要重点解决一些问题。 我个人不喜欢用“担心”这个词。 担心并不能解决问题。
真正令人担忧的是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正在放缓。 虽然剔除能源和食品价格后,核心CPI增速放缓的幅度并没有那么严重,但放缓依然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其背后的原因自然是消费者信心不足、收入下降。 更多的是疫情的长期影响,即“疤痕效应”——首先,消费者的收入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其次,消费者的收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 第二,三年的疫情造成的影响,对整个社会的消费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居民的整体消费行为可能会更加保守。
消费者信心的修复和资产负债表的修复都需要时间。 我认为企业家的信心可能会先恢复,然后消费者的信心才会恢复。 只有社会经济整体形势好转、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增加、预期改善,消费才会更加活跃,消费者才愿意加杠杆。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我们已经发现一个现象——在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我国消费确实明显复苏,但更多体现在相对较小的消费领域,比如餐饮消费、电影等文化消费和旅游,而在汽车、数码产品、房地产相关的家具家电等大宗消费领域依然疲软。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消费者信心的恢复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罗志恒:当前,中国经济仍处于持续复苏过程中。 PMI、社会金融等指标反映经济复苏向好,并表明服务业好于工业,内需恢复好于外需。
当然,经济复苏仍面临隐忧,复苏基础尚不牢固,主要体现在全球经济低迷和逆全球化外需影响依然存在,耐用消费品表现低迷,而房地产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3月份CPI同比下降,反映出经济整体需求不足、微观主体信心不振等问题。 因此,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继续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消费、稳投资、稳信心的工作。
目前CPI增速同比回落只是暂时的,无需过度担心。
CPI 包括一个消费篮子,其中包括必需品和可选商品和服务。 当前CPI同比较低,主要是食品等必需品和手机等可选消费品价格较低。
事实上,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国内市场服务消费复苏明显好于商品消费,服务价格上涨也好于商品价格上涨。
至于房地产和股票投资,其价格变化并未计入CPI,但近期资产价格的变化其实值得关注。 从资金去向看,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增加,与一季度房地产销售同比正增长相对应; 企业定期存款占比上升、民间投资低速增长也反映出企业预期和信心仍需提振。
近期,我国消费呈现逐步复苏趋势,3月份已反弹至两位数增长水平。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热点三:年内CPI走势会继续下滑吗?
NBD:支撑CPI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年内将呈现怎样的变化,CPI是否会继续保持低位增长水平?
徐洪才:今年CPI将总体保持在较低水平,不涨不跌。
中国已经告别短缺经济时代,市场机制对于日常消费品的供需非常充足。
我认为具体的趋势还有待观察。 随着稳物价、稳经济一揽子措施的实施多项经济指标回升,CPI不会出现太大波动,将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从PPI来看,去年基数是先高后低,今年可能是先低后高。
但我认为PPI不能继续处于负增长状态。 如果负增长持续到7-8月,可能会恶化公司的资产负债表。
由于企业资产萎缩、负债刚性,杠杆率就会上升。 杠杆率越高,风险越大,越容易影响公司的投资预期。 如果再这样下去,就会进入恶性循环。 因此,尽管当前CPI仍有0.7%的正增长,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
苏健:CPI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偶然性,我们不能仅根据一两个月的数据来判断中国经济的好坏,还需要看一个季度甚至半年的数据。
中国经济企稳向好应是大势所趋,但当前CPI、PPI下降不能掉以轻心多项经济指标回升,需警惕其中风险。
颜色:总体来看,核心CPI将保持在低位,至少今年下半年才会上涨。
不确定因素主要是猪肉价格。 未来猪肉价格可能会上涨以对冲核心CPI的下降,因此整体CPI进一步下降的空间不大,但仍将在一段时间内处于低位运行。 今年下半年或者第四季度之后,可能会逐渐好转。
今年整体CPI同比增速可能不会像3月份0.7%那么低,但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会维持在1.5%以下。
判断国内价格走势,我认为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个影响因素是国际因素。 以国际原油价格为例。 3月份原油价格大幅下跌。 就CPI分类指数而言,全球原材料价格也处于下跌过程中,反映出全球需求疲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 例如,美国的通胀近期也逐渐放缓。 这是一个全球现象。
我认为今年大部分时间全球需求不会太乐观。 全球经济变暖的趋势预计要等到年底。
第二个影响因素是国内季节因素。
什么是季节性因素? 例如,食品价格存在季节性变化。 春天到来,天气转暖,蔬菜、水果的价格也会随之波动。 猪肉价格也是如此,目前处于相对温和变动的周期。
未来这些品类的价格尤其是肉类价格仍有可能上涨。 肉价上涨可能直接导致CPI涨幅加大。
第三个影响因素是真实内需,即消费者结合自身收入等因素产生的消费需求。
罗志恒:CPI同比变化受基数效应、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猪肉价格、国际原油等重要大宗商品供应等多重因素影响。
预计5月份后CPI同比涨幅将恢复上涨趋势。 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由于去年4月份疫情反弹、供应短缺,形成了高基数。 这种情况在5月份之后将逐渐恢复正常。
二是经济持续复苏。 3月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指数分别为51.9%和58.2%,均位于扩张区间。 经济复苏将带动居民收入增速回升。 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将有利于居民消费加速恢复,服务价格将迎来快速上涨。
三是下半年猪肉消费将回归旺季,猪肉产能逐步出清,猪肉价格有望再度上涨。 此外,OPEC产油国近期联合减产,国际油价企稳。 这些因素都将支撑CPI。
NBD:今年CPI异常状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是资产负债表衰退、产能过剩、收入缩水、货币在二元结构中停滞等等吗?
苏健:解决当前问题,我认为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是降息。 很多人把降息视为刺激需求的手段,但我不这么认为。 我认为这是企业降低成本的一种手段。 目前需求难以拉动,投资也要看信心。
对于中国来说,最需要的不是货币扩张,而是降息。 真正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是当务之急。 因为降息降低了现有贷款的成本,企业成本的降低意味着利润会增加,这可能会增加投资的动力。 融资成本降低,企业可以松一口气了。
无论货币政策多么宽松,如果企业和消费者信心不足,不愿意投资消费,大家把钱存在银行里,经济就提不起劲。
二是财政政策方面,基础设施投资有待加强。 直接扩大消费是困难的。 当前,首先可以通过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增加居民收入,逐步恢复市场主体信心。 下一步要考虑如何扩大消费。
所以,现在国家要稳定外贸、稳定投资。 一方面要给民营企业安全感。 信心,激发市场活力。
第三个方面,我认为要认真落实法治,不允许个别地方政府乱作为,管住“看不见的手”,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减税降费,让企业受益。
最后,就人民币汇率而言,仍有一定下行空间。
较低的人民币汇率有利于刺激出口。 当前,在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在通过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必须充分发挥出口的作用。 相比人民币汇率贬值带来的负面影响,我认为当前的正面影响更为突出。
徐洪才:我认为改革是解决当前经济压力的关键。 单纯依靠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是治标不治本,但标本兼治。
2021年以来广义货币余额
3月末M2余额281.46万亿元,同比增速也创近年来第二高点
也就是说,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同时,要进行结构调整,扩大总需求。 其中,房地产和汽车是两个重要的抓手和短板,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
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利于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反而容易陷入“流动性陷阱”。 目前M2增速与社会融资增速存在较大差距,也是流动性陷阱的具体体现。
当前形势下,我认为有必要解决市场主体投资消费信心不足的问题。 否则,无论货币政策多么宽松,人们仍然会把钱存在银行里,而不会转化为消费行为。
Color:我认为近期CPI数据反差有几个原因:
一是资产负债表衰退,表现为企业和个人资产负债表下降。
二是收入萎缩,或者更准确的表达是:收入增长尚未恢复。
第三,二元结构中的货币停滞也是一大因素。 我国今年的信贷量很大,但很多都流向了各级政府相关方向的项目。
此外,还有全球经济疲软的影响因素,导致大宗商品价格走软。
至于产能过剩,我认为是长期问题,不是短期问题,所以不是今年CPI异常的原因。
上述现象不是宽松货币政策能够解决的问题。 当前的货币政策不宜过于宽松。
最近发生的硅谷银行事件给各国带来不少反思。 先松后紧会导致许多问题。 今年一季度,我国货币信贷量非常大,表明流动性充足,实际利率较低。 所以我认为国家在货币政策方面做得很好,但是仍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仍然是消费者信心。 所以我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的空间肯定是增大了,但是在目前的趋势下,货币政策不应该继续大幅宽松。
罗志恒:当前宏观层面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微观层面,就是“微观主体避险”。 对此,微观主体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的问题必须从激励机制和政策方面解决。
首先,我国从过去重视GDP转向多目标治理体系。 然而,多目标导致地方政府被追究责任的可能性更高。 出于避险考虑,地方政府面临着“想做事又怕承担责任”。 情况。 要进一步重塑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增加反腐败和问责的宽容和尽职案例和机制。
其次,企业避险情绪不仅是经济下行时期的主动收缩,还与舆论和政策环境有关。
对此,有必要从舆论角度为民企、外资正名; 实现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运动式监督和运动式温情,在法治框架内进行监督; 实现重大理论创新和突破,明确社会主义和私有制的关系。
当前经济正在复苏,一季度信贷数据良好,不需要像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那样强力刺激。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