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热点 正文内容

一边是“文字失语”,到底藏着人们怎样的情绪和思考?

阿立指南 实时热点 2023-07-04 17:07:43 273 0

当你在公众号上读到一篇感触颇深的长文时,点击消息区域,手机上的光标停在了消息框的初始位置。 想了半天,你发现心中酝酿已久的情绪,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造句……过了几分钟,你终于写出了几个字。 :“真是让我患上前排失语症了。”

最近在网络上,“前排失语症”一词成为网络热词——它用来解释当一个人面对海量信息,想要表达某种强烈的观点或感受,却又无法表达的情况。用语言表达出来,以致出现“失语”的情况。

在“前排失语”之前,“字面失语”这个词出现得比较频繁。 网络时代中青报谈文字失语症,网络迷因屡见不鲜。 当“yyds”(永恒之神)、“绝对”、“绝对之子”等新词层出不穷、被滥用的同时,人们不知不觉地“失去”了原有的叙事能力; 另一方面,抖音、视频号、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出现的各类“文案博主”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

一方面是“文笔失语”,另一方面是“文案优美”。 这样的语言现象背后,隐藏着人们怎样的情感和思维? 近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传播学、社会学、语言学领域的学者,以及脱口秀界和高校的互联网专家。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程宜伦实习生 文、陈芊怡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友子、程逸伦(除签名外)

什么是“字面失语症”?

所谓“失语症”,原本是指医学领域称为“失语症”的疾病,是指与语言功能相关的脑组织发生病变,导致患者理解和表达语言符号系统的能力出现障碍。人类沟通。 “言语失语症”即由此而来。 虽然“词语失语症”目前还没有官方定义,通常是指在大多数场景下能够正常表达口语的人,但当需要进行逻辑完整、复杂、冗长的词语表达时,就会出现一种现象:语言障碍——即提笔忘词、只用表情表达想法、写东西就忘词等等,就像“茶壶里煮饺子,有倒不出来的货” ”。

患有“字面失语症”:

当你找不到形容词时,一切都可以“yyds”?

中青报谈文字失语症_命名性失语与感觉性失语一样吗_网友推荐的学日语书籍照片

2021年1月,有网友在豆瓣平台发帖:“所谓失语症——就是看到大家的帖子,心里疯狂点头:对对对,我也这么做;但当我想留言,但无法描述内心的感受,言语不表达意思,写一堆句子然后全部删除……”在这条帖子下,有近50条评论总共:“是的,是的,就是这样,我也是。”——就像“字面失语症”的集体表现。

类似的情况在这个名为“单词失语互助联盟”的豆瓣群里不断发生。 正如团体简介中所说:长期以来,我们作为听众和旁观者,逐渐忘记了如何组织言语的逻辑,如何用言语清楚地表达我们的情感和观点。

该团体成立于2021年1月,目前拥有超过32万名会员。 大家都在通过热词总结、句子练习、书籍分享等方式练习如何摆脱“文字失语症”。

“好久没有在家乡看到如此美丽的日落了,我想用一两句话发朋友圈,该怎么写比较好呢?”

“我生日收到一份礼物,但不知道是谁送给我的,我打算发朋友圈,我该怎么组织文字呢?”

“你如何描述保质期短的东西?”

...

在这个群里,类似的“求助”帖子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短短一小时内,记者在该平台上看到至少10条求助帖子,而这些帖子下最多一条有近600条回复。

“通常很难给出具体的例子”

目前在培训机构兼职讲师助理的小范发现自己患有“失语症”。 “比如最近给学生介绍一种记忆方法时,我一时想不出其他形容词,只能说‘这个方法真是太神奇了’。” 小范傻眼地告诉记者。

作为一名教师,他对自己的“文字失语症”颇为焦虑。 在回答学生问题时,他的语言变得越来越生硬、晦涩。 通常很难给出具体的例子。 “我什至觉得 yyds 可以取代所有形容词。”

小范的烦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与“文字失语”相对应的另一种情况,那就是网络语言逐渐成为社会“标准答案”:比如“女娲碧蛇”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自然美,也可以形容一个人优美的身材; “绝”字可以形容某种情感事件,当然也可以形容歌手的编曲; 至于普遍存在的“yyds”等英文缩写则有着更广泛的应用范围。 在美食群、音乐群、萌宠群、粉丝群、社区生活群中,记者输入“yyds”,检索到“烘干箱yyds”、“小猫yyds”、“桃子yyds”等词条。

“我连生日文案都写不了”

29岁的林怡也有同样的问题。 林伊虽然是985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但由于工作趋于碎片化,不需要接触太多与文案相关的内容,林伊也逐渐发现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正在逐渐恶化。 。 “最明显的特点是,从22岁开始,每年生日我都会发一首自己写的小诗,但从27岁开始,我发现自己已经写不下去了,甚至想写在朋友圈写一段话,有逻辑有情感的长句很难。

林怡告诉记者,有时重读大学时朋友圈的文案,她会忍不住感叹。 那时我写长文是轻而易举的事,也算是文艺青年了。 为什么现在连写生日文都这么难了? 向上?

就连日常生活中的谈话,有时也会让林逸感到困扰。 “特别是,我发现自己在手机上和朋友聊天时喜欢使用‘绝对’、‘哦’、‘头都笑了’等网络语言。一方面,我认为这样很容易使用起来又简单;但另一方面,我发现,当我翻看聊天记录时,用了几十次‘决决’时,我的内心还是震惊的。”

“失语症”背后:

社会恐怖、便利、碎片化、媒体……沟通变成了“沟通”

“其实每个人都患有‘失语症’,我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恐惧或者缺乏创新思维有关。” 小凡说:“现在很多人都有社交恐惧症,不知道如何与周围的人沟通。一个新朋友,也许我们不好意思表达自己的感情,但我们可以通过发表情符号来完成沟通;再比如, ‘XXX真是太棒了’,这样简单粗暴的表达方式,不仅让说话者不必苦苦思考词语,也能让听者很快明白它的意思。”

小凡曾经是一名日语专业的学生,​​也追星。 他表示,“觉觉子”、“无语子”等网络语言其实都与日语有关。 “比如日本女性的名字后面经常带有‘子’字,表示温柔、可爱。现在我们习惯说‘Jejuezi’,或者称呼某个女性‘XXzi’,其实我们也想表现一下。”她可爱的一面。”

网友推荐的学日语书籍照片_命名性失语与感觉性失语一样吗_中青报谈文字失语症

“还有一些粉丝羞于表达对偶像的喜爱,所以会缩写一些拼音单词或者用同音字代替,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显得俏皮。后来,这种语言用法也会蔓延到其他领域,还会有‘zdbc(真好)’、‘pljj(漂亮姐姐)’等网络用语流行起来。” 肖凡分析道。

林怡认为,“文字失语症”与碎片化信息输入有关,她给记者提供了几条关于她的数据:

2020年至2022年,阅读书籍数量 - 3;

每天平均花在手机屏幕上的时间——9小时23分钟;

使用社交平台的时长——每天3~4小时;

撰写500字以上文案和评论的次数——4次。

“过多的时间花在碎片化的信息上,慢慢的不仅会失语,阅读也会出现一点障碍,很难静下心来高效地读书。” 林逸说道。 而这个结果,让她颇为困扰。 有一次,朋友想让她推荐一本印象深刻的书,“突然不知道如何组织语言来描述,各种小说的情节一下子就来了,一时间却说不出其中的酸甜苦辣”。故事本身和故事的主旨,但我无奈地用了‘哦,就是这样……你知道我的意思吗?’”更“搞笑”的是,她的朋友也半懂了她的表情包:“dddd(什么都知道)”,于是两人互发了一个表情包,这也算是这个话题的结束了。

“每次表达不出来的时候,我都会感到无助、尴尬、紧张,就想快点结束这个话题。” 林毅告诉记者。

微信昵称“秀狗”的学生李晨,有一段时间痴迷于模仿“潘周丹”、说“栓Q”,也是一名网络俚语爱好者。 他告诉记者,他主要通过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平台了解网络术语。 在他看来,这些网络跟踪狂是游戏玩家能够理解的“标志”,就像孩子们喜欢唱《孤独的勇敢》一样。 ,当这些“标志”相互匹配时,就被认为是“我们自己的标志”。 “游戏玩家创造表情包,其他玩家通过弹幕发布它们,这自然让这些术语变得流行。”

对抗“字面失语症”:

命名性失语与感觉性失语一样吗_中青报谈文字失语症_网友推荐的学日语书籍照片

坚持“咬字”重建我们自己的书面语言体系

为了对抗“文字失语症”,超过30万的“文字失语互助联盟”豆瓣群成员正在重建自己的文字语言系统。

2021年5月,林逸通过一篇文章了解到这个团体,并申请加入。 她通过日常语言练习提高表达能力,并坚持每天写日记。 随着时间的推移,林逸发现自己的语言习惯和她的生活习惯一样,逐渐变得“丰富”了很多。 “其实,很多语言习惯的训练就像中学语文的学习一样,读成语故事、做句子摘录、朗读、背诵、写日记。” 林逸说道。

再次“拾起”语言表达的林逸,感觉自己“心情似乎安定下来了,不那么浮躁了”,甚至再次被语言之美所感动。 “特别是前一段时间,我读到一首中英文翻译的诗,英文中,‘你说你爱雨,却在下雨时撑开伞;你说你爱阳光,却发现了阴暗处。 ”而这首诗,有人按照《诗经》的体例翻译为:“紫燕穆雨,撑伞避;紫燕爱阳光,求阴拒阳光。 ……”。

不过,她也表示,网络上正在出现很多“文案博主”。 “他们习惯于从书中摘录名言或寥寥数语,追求语言的美感,但这其实是一种误区。与其读名言,不如读原著;与其追求华丽的辞藻。” ,不如学会把握中国人本身,意境是美的。

同样与“文字失语症”作斗争的还有在银行工作的25岁男孩杰森,现在正在通过写脱口秀笑话来练习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 他告诉记者,这两年,人们越来越喜欢看脱口秀节目,或许正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脱口秀节目一方面具有娱乐性,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和缓解人们的匮乏感。的语言技能。 后悔。

为了练习脱口秀,有时他会一天写10个笑话,然后将每个笑话单独归档。 “梳理的过程就是一个叙事的过程,如何开始,如何把握故事的节奏,如何描述,如何埋藏笑点,如何融入最新的热点事件等等,最后再做进一步的调整”通过背诵和背诵。” Jason说,“现在人们越来越喜欢讨论,但事实上,讲故事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如果一个人连故事都讲不好,怎么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呢?”

在这个群里,有无数类似的“干货”,比如分享相关的书籍、应用、网站; 就分享“如何让聊天更温柔,不用表情/表情/字母等”,主要方法是增加对对方的称呼(主语)和敬语,完善叙述理由等; 还有偏向写作技巧的分享,比如每天练习小作文、“描述一个自己印象深刻的记忆”、“用联觉描述一个看到的物体”、“写一些关于爱情和生活主题的思考”、 “重述一部你看过的电影”...

“其实,要治疗自己的文字失语症,除了每天练习,增加高质量的阅读之外,在这个组里最重要的是,你所有的输出都能得到及时的反馈,而且只有当你把自己的语言被大家发出去评论,你才能意识到自己的语言逻辑问题,正反馈机制可以激励我们进一步重建我们的语言系统。” 一位经常参与文字求助帖评论工作的网友说道。

学术界:

“网络热词”有其存在方式

避免“失语”的关键是切换语境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涛认为,“文字失语症”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语境系统模糊有关:环境的依赖很强,场景本身对于语言就有解释功能,而语境就是语言的解释逻辑。”

刘涛解释说,过去口语和书面语之间有比较清晰的界限。 例如,在日常口语中使用相对简单的语言甚至非语言符号,而在书面语境中却有完整的逻辑结构,如主谓宾等,会遵循严格的语言规则。 “然而,如今很多媒体形式都是口头式的人际交流,却是以书面打字的形式进行的,这就打破了书面语言的秩序。” 当人们习惯了口头表达并进入思维系统后,自然就很容易影响人们的书面语言表达系统。

刘涛认为,面对“文字失语症”,公众最需要思考的是网络空间的语言秩序和书面语言秩序被打破后如何平衡? “有一些网络流行语,充满了文化基因,非常生动,甚至可以揭示一些现实问题。书面语言系统可以对这些新词语、新符号抱有开放的态度;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词语不能打破语言的规则,因为一旦打破,我们的语言系统就会崩溃,而编码系统一旦发生变化,交流就会形成障碍。因此,新词在语言规则上必须尊重书面语言的综合体系。 刘涛解释道。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徐莫凡也认为,网络上的新词不同于一些“口耳相传”,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也有自己的存在方式。 采访中,他还向记者强调:“网络语言的使用是当前社会活动的‘刚需’,不应被视为直接导致语言退化的‘罪魁祸首’。”

在徐莫凡看来,网络语言,尤其是由此衍生出的新词,往往有其特定的语言背景——从“郁闷”到“哀悼”的新情绪、从“内向”到“平躺”的新态度、新发展从“黑科技”到“元宇宙”,从“巨婴”到“小镇问题作家”……每一个网络热门话题中,“新词”永远不会缺席; 例如,“恨”、“嘻”、“刚”一词简洁、意味深长; “水逆”“官宣”“破防”二字耐人寻味; “彩虹屁”和“小幸运”“夜青辉”三字,好好了解后,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欣喜感。

徐莫凡表示,现在年轻人“失语”现象日益增多,主要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缺乏使用口语和书面语的场合。 “现在你不需要给朋友写信,也没有太多与陌生人交流的机会,所以很容易出现‘你在网络上很活跃中青报谈文字失语症,但你不上网’的情况。”在网络传播环境中,追求“短、平、快”的思维模式会逐渐形成,用户自然而然地将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转化为口头表达和表达方式。书面沟通情况。”

因此,他认为,虽然网络传播占据了语言生活相当大的一部分,但应有意识地将其与日常口头、书面传播区分开来,避免不当滥用。 “语言能力的核心是改变风格的能力,即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表达目的、交流对象,选择最适合的风格。最重要的是适合当下的需要”。

对此,徐墨凡建议:“该写的时候就必须写,该口头交流的时候就逃不掉。” 他还表示,语言技能具有“累、退”的特点。 ,碎片化的时间在短篇文章上,系统完整的阅读、思考和记录,语言能力自然会在练习过程中得到提升。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