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倒计时
-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
- 这周已经过去天
- 本月已经过去天
-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
小儿为什么出汗多?
1. 小儿新陈代谢快。 我们知道小儿的皮肤相对柔润, 含水量比正常成年人多, 小儿皮肤表层微血管分布也较多, 并且活动量又大, 新陈代谢旺盛, 所以由皮肤蒸发的水分也多。再者, 汗腺的分泌是受植物神经来调节的, 小儿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相对较差, 大脑皮层对植物神经的抑制功能差, 即使在晚上睡眠时, 植物神经依然处于兴奋状态, 所以小儿刚入睡时也很容易出汗。
2. 小儿缺钙。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小儿出汗多的原因, 尤其是在冬季最为常见。
3. 小儿病后体弱。有些小儿经常反复感冒,发烧, 抵抗力特别差; 或者有些小儿患一些幼儿急疹、水痘、轮状病毒腹泻等等的疾病后, 虽然经过治疗已经症状消失, 但由于在治疗过程中药物的应用和小儿体力的过度消耗导致小儿病后气血两虚, 也会导致多汗。
4. 疾病的影响。有些疾病如儿童单纯性肥胖症、低血糖、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伤寒、大叶肺炎、风湿病活动期、佝偻病活动期、活动性结核等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儿出汗增多。
如何通过出汗多及其他症状来判断小儿身体情况呢?
造成宝宝多汗的原因很多, 小儿出汗多往往有不同的情况, 我们一般可以从以下几种情况判断:
1. 多汗出现的时间。
如在运动中出汗多, 运动后不久就停止, 一般是生理方面的原因, 不用在意; 在晚上睡后多汗, 深睡以后汗液逐渐减少, 多数是佝偻病所引起的; 通宵多汗, 汗出湿枕, 这就是中医所说的盗汗, 一般是由于结核病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所引起; 空肚子时突然之间出汗较多, 多数是由于低血糖症所引起的; 蹲下玩耍突然站立起来时多汗, 则可能是由于脑部暂时缺血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所引起的。
2.多汗与伴随症状。
多汗伴枕秃 ( 即俗称小儿脱帽圈 ) 和方额头、肋骨串珠等骨骼改变的, 多为佝偻病; 多汗伴低热、食欲减退、消瘦等, 多数是由于结核病和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 多汗伴随体重过重, 体型肥胖多数是由于儿童单纯性肥
胖症所引起的; 多汗伴有身材瘦小、体弱多病、口唇、指甲床发紫多数是由于先天性心脏病所引起; 多汗伴游走性骨关节肿痛和心率增快等症状, 可能是由于风湿病所引起。
3. 多汗与年龄。
婴幼儿多汗, 可能是活动性佝偻病所引起的; 年长儿多汗可能是结核病、风湿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肥胖症等所引起的。
4. 多汗的部位。
全身性多汗多半是感染性疾病和风湿热、低血糖症、先天性心脏病等引起的;身体的一侧多汗则可能有脑部病变; 头部多汗多见于佝偻病。
当然, 鉴别小儿病理性多汗, 除必须结合病史、体征分析以外, 还应进行有关检查, 才能作出正确诊断和治疗, 父母也不能简单地擅自下结论, 随便给孩子用药。如果发现孩子有上述症状,可以带孩子上医院检查, 向医生详细描述孩子的症状, 以便及时正确诊断。
出汗多的小儿, 应该怎样护理?
1. 及时加减衣物。宝宝的内衣宜选择透气性好、吸水性强的棉质衣料。衣着和被子的厚薄应与大人相当, 尤其是冬天不要穿得过厚, 盖得太多, 否则宝宝容易出汗。而且从小锻炼宝宝的耐寒能力, 也有助于增强宝宝的抵抗力。对于给孩子穿衣服, 有一个不错的经验法则: 小儿穿衣的多少可以根据妈妈穿衣的数量, 添加一件衣服, 如妈妈穿两件衣服, 可以给小儿穿三件差不多厚度的衣服。经常摸一下小儿的颈部后面, 如果正在出汗, 则应该及时建议脱去一件衣服。
2. 多给孩子洗澡。勤给小儿洗澡, 以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这是因为小儿的皮肤十分娇嫩, 过多的汗液积聚在皮肤褶皱处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 容易导致皮肤溃烂并引发皮肤感染。如果在北方寒冷地区, 或者是在外旅游, 条件不允许, 可以经常给小儿进行擦浴, 以保证不让汗液伤害小儿的皮肤。
3. 勤换衣服。如果孩子出汗多, 经常浸湿衣服, 妈妈应该及时给孩子换衣服。因为衣服被汗液浸湿, 如果不及时更换, 小儿就得用自己身体的温度来焐干, 这样容易让小儿受凉, 引起感冒、发热及咳嗽等不适。
4. 补钙等对症处理。如果孩子在出汗多的同时, 伴有枕秃、方颅、乒乓颅、鸡胸、漏斗胸等症状, 一般是缺钙所引起, 应及时给与钙片和鱼肝油口服或肌注, 尽快改善缺钙情况; 如果空肚子时突然之间出汗较多 , 多数是由于低血糖症所引起的, 应该给孩子喝点糖水, 并带孩子到医院检查一下。
5 、及时补充水分。出汗严重的小儿, 由于体内水分丧失较多, 如果不及时补水, 就有可能脱水。可适量喂宝宝一些淡盐水, 这是因为小儿出汗还会使身体失去一定量的钠、氯、钾等电解质,淡盐水则可有效补充这些物质, 对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避免脱水而导致虚脱有重要作用。
6 、中药调节。祖国医药博大精深, 对于各种身体状况都有补益方法。对于多汗的小儿, 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吃些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协助止汗。比如: 用太子参 15 克, 炙黄芪 15 克, 红枣6~8 只, 煎汤口服。也可直接服用中成药, 如芪枣冲剂、黄芪颗粒剂、虚汗停或玉屏风颗粒剂等冲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