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倒计时
-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
- 这周已经过去天
- 本月已经过去天
-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
“五一”长假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 昔日游人如织的淄博,如今如何? 据媒体报道,虽然当地客流有所减少,但即使下雨天,依然热闹拥挤。
今年3月以来,以小烤炉、烙饼、小葱等为特色的淄博烧烤突然走红,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 庞大的客流量不仅给淄博烧烤从业者带来商机,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烧烤经济学”。
淄博,火热,顿时,皆大欢喜的同时,也引人深思。 淄博烧烤的火爆是因为烧烤还是有其他因素? 理性还是非理性的火? 可以重现吗? 淄博的“烧烤经济”能否延续下去,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这些都是“淄博热”下的冷思考。
“烧烤经济学”应该增加“经济”的一面,减少“不经济”的一面。 烤肉不是什么高科技,独特的菜谱,随处可见,为啥淄博烤肉就独此一家呢? 首先是经济因素,物美价廉——一方面,价格接地气,几十元就能吃很多; 另一方面,“一桌一炉一卷饼”的“沉浸式”吃法带来独特的消费体验。 疫情防控平稳过渡后消费需求的释放,也是淄博烧烤热的经济背景。 不过,对于很多远道而来体验烧烤的外地游客来说,考虑到路费和住宿费用,在淄博吃烧烤并不“划算”。 尽管淄博烤肉有一些特殊的吃法,但不影响在其他地方的推广和复制。 因此,淄博烤肉的火爆不能仅用经济因素来解释,也可以说有不经济的一面。
“烧烤经济学”应该鼓励“理性”的一面,疏导“非理性”的一面。 既然在经济上可能不合算,为什么外国游客对淄博烤肉还是如此青睐呢? 这里是口碑的积累和精神的享受,体现的是理性的认可。 “厚道”、“厚重”、“热情好客”是评价淄博烧烤的高频词。 当地提倡为顾客让路,让路给顾客,让风景好给顾客。 一些市民主动减少周末外出,为游客预留就餐座位,还有市民自发组成车队免费接送游客。 这种热情好客、淳朴和谐的氛围是吸引外国游客的因素。 不过,面对“五一”客流高峰,淄博也通过一封公开信“降温”,称“五一”期间淄博博客流量已经超过接待能力,建议游客错峰出行。 确实如此。 “五一”期间人多拥挤,有的甚至需要通宵排队才能吃到烤肉,极大地影响了消费体验,也影响了当地除烤肉外其他商家的经营。 在这样的情况下,仍有一些盲目、非理性的因素仍然聚集在一起“去滋滋赶烤”。 要有效引导舆论,同时减少同质化炒作。
“烧烤经济学”要强化“市场”一面,弱化“非市场”一面。 人们选择去淄博吃烧烤,当然是一种“用脚投票”的市场行为。 不过,淄博烧烤的火爆与其说是一种餐饮现象,不如说是一种传播现象,而这背后是政府的主动性。 淄博火爆近两个月,当地政府打出一波组合拳——设立知名烧烤店“金灶奖”、成立烧烤协会、制定烧烤地图、举办烧烤节、定制烧烤专线,特别是开设“烧烤旅游专列”等,逐渐让淄博登上热搜。 严控物价上涨、严厉查处哄抬物价、开放办公区免费停车等措施,也体现了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努力。 但如何处理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关系,也是一道考题。 “5月1日”期间,淄博某酒店因涨价明显高于三个月均价的1.5倍而被立案调查。 “不涨价”固然成为淄博吸引游客的相对优势,但对于淡旺季差异明显、疫情防控期间亏损严重的酒店业来说,是否允许调整价格适当根据供求关系也引起了舆论的关注和热议。
从“烧烤经济学”的多面性来看,“淄博热”确实需要一些冷思考。 但冷思不是泼冷水,而是在喧嚣中保持冷静。 4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研究经济形势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改善,内生动力不强,而且需求仍然不足。 不久前公布的我国4月份经济数据也显示,部分指标出现下滑。 这些都在提醒我们,“报复性消费”可能不会持续太久,餐饮消费只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 正如一些经济界人士所说淄博烧烤降温,需要注意的是,此次淄博“出圈”的是烧烤淄博烧烤降温,而不是重大技术突破或形成重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因此,我们在欣喜于“烧烤经济”带来的烟火气的同时,也不能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不要止步于‘烤肉’,更好地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