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倒计时
-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
- 这周已经过去天
- 本月已经过去天
-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
哈佛商学院教授霍华德·史蒂文森曾总结了一套创业家理论,总结起来就是,“若想成功创业,不能靠小心翼翼的战略,而是要靠对外部机会的迅速反应”。
诚然,这句话,不光可以运用到大学生创业上,也可以运用到当下“金三银四的大学生招聘中。但由于今年疫情影响的波及,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已是板上定钉的事实,而如何在不确定的招聘环境下,做好自己的定位应聘计划呢?
我先从宏观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在疫情当下我国的就业情况以及就业人群面临的复工压力中的各种困惑。
根据《智联招聘春季求职竞争周报》调查显示,35.3%的企业在复工后第二周工资无法按时发放。28%的企业开始裁员,16.8%的offer取消。
从这组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得出,今年由于受疫情影响,无论是从招聘、复工、求职就业等各个环节上,都足以看得出:企业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压力;再加之,由于国际形势的影响以及国内经济压力的紧迫性。
即使不发生疫情,可能面临的国内就业人数与能够提供的岗位也是达不到一种供求关系协调发展的趋势方向。而今疫情的突发性爆发,这也引爆了国内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引爆了企业的生存发展,但最根本的问题最终会反映在就业上。
而当下大家心中对工作的期望值是:
- 在职人员想回家搞副业,因为工资少的可怜;
- 求职的人想尽快找到一家好公司,生活需要成本。
但是,危机当下,职场人真的没有一条康庄大道,让自己选择吗?
日本经营大师稻盛和夫曾在《在萧条中飞跃的大智慧》一书中提出的观点:“我们要把萧条和危机当做再发展的飞跃台”,而高领资本的创始人张磊也曾在多次媒体演讲中讲到:我们的投资理念是“在不确定的时代拥抱确定的机会”。
而对于求职的人,我们也不要太过于着急,越是在这种不确定、不稳定的求职季,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多多历练自己、多多找找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多多找找自己以后在工作中能够异于他人的个人能力和职业技能。
所以,危机中有人看到了机会,有人看到了失望,而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上天赐予了我们这样一次很好的机会,让我们静下心来反思自己?让我们从头梳理一下自己对人生的重新定位?对工作的重新定位,何乐而不为呢?
今日头条上一位优质职场领域创作者在这个“不平凡的求职季”,他给出很多职场人或者求职人员的三点建议是:
- 先求生存,再求发展。在这个特殊时期,不要盲目辞职,除非你有足够的资本。
- 工作内推,抓住机会。如果有朋友内推工作,要抓住机会,毕竟一份靠谱的工作真的来之不易。
- 用心面试,做好准备。机会肯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提前对求职公司做好了解,会对面试大大加分。
其实,对于当前这个“不平凡的求职季”我想:很多人的想法并不是说在工作上能够赚多少钱,而是先保留住自己原有的工作先活下来,因为我们透过刘邦一手打造汉室江山,前半生刘邦屡遭受他人为难之际,他心中总是存在着一个念想,那就是:活下来比脸面更重要。
的确,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无论工作的好与坏,最少有工资可以支撑家庭消费支出,如果失去了这一份工作,你不光是失去了一个平台,不光是失去了一个机会,有时候你连做人的最后一点尊严和面子都会失去。
故而,我最诚恳的建议是:有工作的,现在不要强调:工作的好与坏,有工作就不错了;疫情过后,根据行业格局的调整,我们再做打算。
没有工作的或是处在求职的,我们就要多从自己的角度重新思考或者衡量一下自己在这个社会中最拿手的职场技能是什么,工作能力是什么以及怎么寻找自己满意的公司等方面重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选择和职业选择了。
诚而,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给求职季的求职人给一点建议:
重新定位人生职场发展,找到真正驱动人生的内驱力
前几年,我在证券公司工作的时候,曾经对公司内部的员工做过“工作到底对人生的终极目标”的调查。
调查最终的显示是:44.6%的人认为工作就是简单地为了挣钱,自己对工作没有抱太大的幻想,只能通过这样的一个工作平台和工作机会赚取能够维持家庭消费支出的经济来源而已;而有50%的人认为: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存、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社会价值;而剩余的人觉得:工作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享受人生,因为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不是走在工作的路上,就是还在工作的路上。
通过这次报告研读以后,我就发现了一个很敏感的问题:
到底工作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而工作?
为什么很多人工作总是无精打采或者把工作当作“踢皮球”一样,工作任务重了你推给我,我推给你,相互推诿;工作上有表彰活动时,总是争先恐后地抢名额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在我脑中形成了一个最终的目标:很多人对工作的基层逻辑就是为了挣钱,当然这没有错,因为生存的根本就是要有经济来支撑;再者,很多人对工作没有清醒的认识,对工作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然后,在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在职场上又找不到自己的感兴趣。在工作岗位上待着待着,也就失去了对工作的兴趣,只能是荒废人生、颓废时间而已。
而什么样的工作模式,可以让我们找到平衡自己时间和自己工作的兴趣点在哪里呢?
小时候,我们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工作有兴趣,他必将越干越起劲;而要持久性的工作并且在自己的兴趣上持久性的工作,那并非易事。
曾经有学员问舒祺老师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就无法做到像你这样持续行动,几乎没有懈怠的时候?
舒祺老师给出的职场方案是:持续行动不是一个简单动作的重复,持续的行动力是一个系统,包括人生意义、目标设定、以及日拱一卒,接下来几篇文章我就把这个联动的目标行动系统展示给大家,也希望能影响更多的职场人,用这样的系统来实现自己想要的人生。
根据我的理解,我将舒祺老师给学员给出的职场方案细化一下,主要是要求求职季的人要这样做:
- 如何找到长期驱动你的人生意义?
- 如何高效达成目标?
- 如何成为一个彻底的行动派?
而要对一个工作着迷,我们就要找到自己喜欢的“点”,因为这是兴趣,唯有兴趣可以把我们的生活点缀的如此丰富多彩,只有我们在自己的兴趣“点”上工作,才会挖掘出自己在工作中的潜力和爆发力。
而如何发现自己的工作兴趣点和个人特长呢?
真正感兴趣的工作=沉浸+精进+外部回报。
什么意思呢?
经过我多年的职业经验,我把这条公式中的各个方面融化成了以下9点具体的测试题目:
- 1.大学时期,你的工作梦想是什么?你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从最本能地反应用第一感觉判断工作的兴趣)
- 2.你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比较容易忘记时间?(从时间长短来看兴趣的着迷密度)
- 3.你平时做什么事情是,内心是开心高兴的?哪些事情是勉强自己去做的?
- 4.别人常在哪些事情上向我请求帮助或找我提供建议?
- 5.有什么事情我觉得自己做起来似乎毫不费力但别人却连连夸赞?
- 6.你经常被哪些东西吸引注意力?
- 7.你喜欢或向往的职业有哪些?
- 8.如果你手上的钱根本花不完,并且你可以随心所欲做任何事情,你会选择做什么?
请各位求职者最好认真思考这些问题,把答案记录在本子上,整个过程至少持续一周。
记录完成以后,你就有了一些选项,它们可以成为你潜在的兴趣。看看这些兴趣有没有共同点,这样的共同点对应着哪些职业。
生命意义的确认,为我们提供了目标方向的动力。专注一个领域、聚焦一件事情,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达成目标,而从我们对一件事情所用的时间、所下的功夫、所感兴趣的点,我们就可以切实地找到自己的才能武艺的施展之处。
高效把握时间节奏,找准职业方向感
读完股神——巴菲特的《滚雪球》著作之后,给我的直觉是——普通人和卓越的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专注。巴菲特也曾说:“人生最重要的素质就是专注。”
2004年,已经74岁的巴菲特从经纪人手中接过一本厚厚的书,里面的内容是韩国股票的详细列表。巴菲特一直在研究全球经济,希望能够寻找到被忽略、被低估的国家和市场,在其中寻找值得投资的好公司,这次他锁定了韩国。
确定目标之后,巴菲特开始一宿一宿地翻阅那本大部头,一页一页地钻研,每一页的每个数字他都不会放过。因为韩国的企业会计规则和美国的不同,为了不轻易被这些数字迷惑,巴菲特又开始研究韩国的会计规则。
的确,生活中,不是说比我们起得早的人更有优秀,而是害怕比我们更优秀的人比起得还早。
在职场上,找到自己兴趣点,只是我们找到工作感的第一要素;而第二要素就是静下心来,专注起来,专注可以让一个人更加的优秀,专注也可以让我们在工作上表现得更加的突出。
纵观中西各个领域的人士,我们会惊叹地发现他们专注的程度以至于对某一样东西痴迷。正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一样。正是因为对那个苹果的痴迷,才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等等此例子枚不胜举,奔且根据我对某一项职场工作率数据的调查报告的研究,最终发现:一个人想要达到高度的自律、想要达到高度的专注力,一般有以下四点要求需要遵循。
- 有自我实现的需求;
- 对效率和时间有绝对的精确;
- 不断训练自己洞悉本质、接近真相的思维方式;
- 建立了清晰的价值系统;
足以,我们一个人要想达到高度的专注,就必须要有知行合一的行动。
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如果你不知道阻碍改变的力量,不知道这种力量背后的重要假设,看起来,你是活在常识里,实际上呢?你是活在自己的假设里。
那么,如何假设自己是真正的高度专注还是伪专注呢?
什么是“心理免疫 X 光片”理论?
这是哈佛研究成人发展的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根发明的。
凯根曾认为,就像人有一套免疫系统来排斥不属于身体的微生物一样,人的心理也有一套免疫系统,它会排斥我们采取新的行为方式,以此来维持心理结构的平衡和稳定。
说白了,这个“X光片”就是把你内心中真正害怕的东西给照出来:
- 我们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我们心理免疫系统的目标,是用行为来标识的。
- 你正在做哪些行动,跟目标是相反的。
- 思考这些与目标相反的行为,有哪些隐含的好处。
- 发现心里的重大假设。
通过这样四个步骤,我们就更能理解改变为什么很难发生,因为改变的愿望和不改变的动力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
想要找到自己的工作感、想要高度的专注,而我们就必须先找到职场中影响我们专注的因素在哪里?
只有对我们工作中造成不能高度专的背后原因主意击破那么我们的工作才能做得知行合一,才能做得高效率。
电影《教父》里的一句话,我很喜欢,现在分享给大家: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情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国内曾经有一名职场领域较为优秀的作家曾为自己做规划的一个策略——行动协同。
他说:好的策略往往具有“专一化”的特征,也就是各种行动之间产生“协同”。
他拿自己做举例,他的3大策略是:商业分析自媒体、写书、做互联网营销项目。
而放在当下的求职季,我个人觉得行动协同也是可以考虑到我们找工作时,应结合我们自身的优缺点、擅长点、个人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高低综合性的考虑因素来衡量,我们到底该找什么样的工作,到底该怎么样来施展自己的才华?
而如何构建起自己三方协同的个人优势呢?
职场领域的舒祺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一种:如何构建这样一个知行合一的协同系统呢?
她给给大家三个口诀:选出来、串起来、动起来。
具体就是:
- 1、把你冗长的“待办清单”变成精要的“成功清单”;
- 2、找到你要做的事情之间的内在逻辑;
- 3、找到让你瞬间进入状态的触发器。
《系统思考》一书的作者丹尼斯·舍伍德曾说:系统思考帮助我们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纵观全局,看清事物背后的结构和逻辑,才能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
的确,在疫情当下的求职季,我们看到了求职者面临的压力、更大的淘汰率和更大的“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而如何让自己脱颖而出,我们就必须要结合自己的个人兴趣,结合自己对某一项工作的着迷点等一系列的方法对自己进行综合性、全方位、多角度的考量,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求职季找到自己的方向感、工作以后才能找到自己想干的事、才能让自己的职场更加有目标驱动性,才能让自己的人生目标在一步一步的实现。
最后,我衷心地祝愿各位求职者在这个不平凡的求职季,我们不光要看到疫情带给我们的危机感,我们更要看到危机感背后的机会。我们永远要记住一句话,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提前准备及早准备,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招聘季找到一份自己满心欢喜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