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倒计时
-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
- 这周已经过去天
- 本月已经过去天
-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
中国智库主席辛旺图/受访者供图
今年一季度,东南亚经济体快速复苏,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出口表现亮眼。这引起了公众的关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会取代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吗?围绕这一公众关注的话题,新京报贝壳财经采访了中国智库主席王新。
在王新看来,越南目前的经济发展和制造业发展水平与中国相差甚远。认为越南甚至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还为时过早。但他也提醒,目前的国际环境和全球经济格局确实给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带来了一些风险和挑战,对中国制造业不利。“但总体上看,中国制造业的基础和基本面没有大的改变,仍有六大比较优势。世界工厂的地位不能转移。”王新说。
那么,中国制造业如何应对当前外部环境的变化?王新给出了三点建议,包括:不惜一切代价稳住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畅通内部流通,加速城市化等。王新还就中西部地区如何承接产业转移给出了建议,包括:产业转移要遵循制造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政府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
“越南的工业化水平和制造业发展水平与中国相差甚远”
新京报:一季度越南货物贸易总额为1767.5亿美元,同比增长14.3%。其中,出口总额891亿美元,同比增长13.4%。如何看待今年越南出口的辉煌表现?越南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现状如何?
新:最近越南乃至印度的贸易增长很快,主要是制成品出口在增加。深入研究就会发现,越南的贸易多是转口贸易。中美贸易战后,许多中国出口商品去越南贴牌,以避免额外的关税,然后出口到美国。随着美国通货膨胀,中美贸易战缓和,疫情结束,越南转口贸易能否持续还有待观察。
总的来说,越南和中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无论是经济发展阶段、工业化基础还是制造业发展水平,越南和中国都不在一个层次上,离中国也很远。
具体来说,目前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2000美元,越南人均GDP约3600美元。从工业化来看,越南正在起飞,而中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面临新型工业化的问题。从制造业发展水平来看,越南也与中国相差甚远——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一,越南排名第37位,不到中国的2%。中国自主品牌虽然在世界知名制造品牌中占比相对较低,但也有一定的发展。而越南制造业的自主品牌几乎空白,越南制造业的产品大部分是组装的;从结构上看,越南的制造业结构呈现明显的二元分割特征。高的相对高,落后的相对落后。越南有少数高端制造业,如三星、英特尔、富士康、戴尔等一些产业链,都转移到了越南。这一分支将给中国制造业带来挑战。但越南的传统制造业在出口加工中占比较大。这部分制造业类似于中国八九十年代的“三来一补,来料加工,贴牌生产”。总的来说,越南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工业体系,更谈不上现代工业体系。在这一点上,它甚至不如印度,更远远落后于拥有完整现代化工业体系的中国。当然,这可能表明目前外国在越南的投资正在迅速增长。但问题是,外资能帮助越南形成基本的工业体系吗?还没有迹象。此外,疫情过后,越南快速增长的外国投资能否持续还有待观察。此外,越南的制造业增值率,或者说制造业的含金量,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制造业的R&D投资比例,大学科研机构的配套因素都与中国相差甚远。
“越南取代中国还为时过早,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确实面临风险和挑战”
新京报:所以,在你看来,越南无法取代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辛:我觉得现在说包括印度在内的越南会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还是比较时髦的。可以说,这在未来十年内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我们应该警惕——越南制造业的发展势头正在对中国构成严峻挑战。
首先,从历史上看,世界工厂地位易主,这是客观规律。以制造业增加值跃居世界第一为标志,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已经十二年了。现在中国制造业的一些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明显在下降。这也符合全球资本和全球产业转移的规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自然会下降。同时,越南作为后发国家,发展制造业的后发优势、比较优势、赶超空等优势比我们大得多。一个最标志性的优势就是越南劳动力年轻,劳动力价格低廉,月薪相当于中国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
第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国际环境和全球经济格局确实给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带来了一系列风险和挑战,这对中国制造业不利,对越南有利。
目前,全球化并没有结束,而是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全球产业链正在经历新一轮的重组。长期以来,全球产业链布局的原则是效率和成本导向。哪里效率更高,生产成本更低,哪里就会转移和布局产业链。然而,在中美贸易摩擦、疫情爆发、俄乌战争之后,全球产业链布局的原则发生了变化,各国都在追求自主、安全、可控的产业链,相应地,全球产业链也从细而长的链条变成了区域性的短而粗的链条。在这一轮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美国等上游国家起主导作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这一轮产业链重构中试图去中国化,这可能给中国制造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和影响。例如,近年来,美国建立了许多新的联盟,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和工业联盟。这些联盟联合了欧洲、北美、日本、韩国等国家,将中国排除在外。美国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美欧自由贸易区,一些亚洲国家也建立了不同层次的贸易区。最近,拜登宣布建立印太经济框架等。这些组织实际上已经列出了空对中国有利的WTO。比如美国的半导体联盟,其实是一个世界性的组织,它的倾向和目标就是把中国踢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恰逢全球产业转移的上一个大周期。中国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加入了外部大周期。中国经济和中国制造业进入了黄金发展的十年。但现在,中国利用外流通市场红利和定期红利的时期已经结束,而越南正在进入外流通的上升通道。事实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越南正在积极迎合和抓住这一轮全球产业链重组的机遇。越南效仿中国,利用后发优势,于1986年开始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越南的开放力度很大。近年来加入了很多国际经济组织,中国是其中一员,而一些中国不在其中的组织有越南,有明显的替代效应。在FDI(国际直接投资)方面,越南接近于零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比我们的开放力度还大。而越南开放投资领域的80%是制造业,且其出口产品中,以制造业产品为主,正在逐步蚕食中国的国际市场。
第三,我们自己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我们必须总结和遵守当年成为世界工厂的宝贵经验,坚持市场化改革,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保持世界工厂的地位。
由于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客观下降,以及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等外部环境变化,部分产业资本开始向越南转移。这种产业转移有其客观规律,迟早会发生。但对中国来说,产业转移来得太早,制造业规模比重下降太快。近年来,指标有两个变化,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警惕。第一,从规模上看,美国制造业规模与中国的差距正在缩小。我们的制造业规模,或者说当年制造业的增加值,从2010年开始就超过了美国,差距拉大了不少。但在过去的两三年里,美国一直在追赶我们,这种差距正在缩小。我们的制造业规模指数下降了,但是美国在上升。其次,从制造业出口占全球制造业出口的比重来看,我们的比重在下降,越南上升很快。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和警惕这两个指标的变化。中国之所以是世界工厂,是因为中国的制造业世界第一。虽然我们的制造业还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传统制造业大了,但是现代制造业还不够强。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但要保持传统制造业的规模优势。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已经连续保持了十二年,要保持下去,不能让传统制造业过早大规模转移出去。
“中国制造业有六大优势,世界工厂地位不可转移”
新京报:最近印太经济框架引人关注,很多人担心会加快产业转移。你对未来产业转移趋势的判断是什么?
辛:的确,我们现在看到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去中国化。一方面,重构全球产业链排斥中国,打压中国制造;另一方面,在高端制造方面,联合西方先进工业化国家卡住了我们的脖子,阻碍了中国成为制造强国。
我们必须重视高端制造,通过建设科技强国来发展高端制造。在基础制造业方面,我的判断是,美国遏制中国,边缘化中国,打压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可能为时已晚。短时间内,部分产业转移可能会加速,但这是阶段性现象。总体来看,中国制造业的基本面和基本面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中国制造业仍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工厂不会轻易转移出世界,这方面要有信心,不用太担心。
第一,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中国制造业的总底盘。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是美国。按照我们现在的发展速度,如果没有颠覆性的失误或者意外,中国经济超过美国指日可待。而且,即使我们排名世界第二,我们仍然可以保持几年的位置——我们的GDP总量是排名第三的日本的三倍,更不用说越南的经济和中国的差距了。
第二,中国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中国入世后,国力大大增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很大成就。在某些方面,我们的基础设施甚至超过了一些老牌工业化国家。比如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上最大的5G网络,这些都是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无法比拟的。
第三,中国有巨大的市场。中国4亿人口的中等收入群体,通过数字经济的发展,拥有非常好的消费环境和条件,这也意味着巨大的消费市场。此外,中国市场未来潜力巨大。我们的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大约十年。如果城市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有6000万人去城市。十年后,五六亿农村人口将转移到城市。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对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和房屋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未来,我们不仅会有“中国制造”,还会有“中国市场”,“中国市场”将成为世界市场。在超大规模的市场方面,这是越南甚至美国无法比拟的。事实上,中国也意识到了这种巨大的潜力,并提出建立一个统一的全国市场。近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额有所增加。与中国的贸易多了很正常,不发展对华贸易会付出很大代价。所有国家都必须和中国做生意。
第四,虽然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结束,但是劳动力红利依然存在。很多人认为中国现在老龄化严重,越南年轻人又多又便宜,不可能在中国制造。我不同意这种观点。中国有庞大的高等院校,每年约有1000万大学毕业生,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理工科制造业人才。这种劳动力红利不能和越南相比。而且中国人勤劳、聪明、有独创性,耐力世界一流,这些都是发展制造业非常重要的资源禀赋。
第五,我们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前,我们通过前三个五年计划在基础制造业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的市场开拓和政策培育,我国制造业形成了紧密高效的市场分工协作体系,星罗棋布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落,通用标准化零部件的生产和供应能力。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很难做出劣质空混动车,越南和印度也需要数年才能赶上。
最后,我们有强大的国家动员能力、产业协调能力和效率,这是其他国家不具备的独特优势。而且中国的制造企业一旦得到一点空的市场或者政策,一点阳光就会迅速弥补。当然可以。扩张性政策的正向激励效应明显,而收缩性政策的负向抑制效应也很明显。只要政策对了,方向对了,中国造的市场就不会有问题。
“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世界工厂的地位”
新京报:目前越南、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制造业正在崛起,而发达国家正在推进产业链重组,试图中国化。中国制造业应如何应对?
新:目前的外部冲击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确实给中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带来了一些风险。怎么处理?第一,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盘,要不惜一切代价稳住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如何稳定?稳定供应链稳定出口,民营企业稳定就业,中美关系稳定中国国际环境。第二,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这项任务特别艰巨。现在美欧把高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给了中国,但是这条由大变强的路必须要走。怎么走?在稳定规模的同时,从质量、结构、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方面弥补中国高端制造的短板。第三,外部流通不畅带来的风险和挑战,要靠内部流通顺畅来应对。加快城市化和数字经济,进一步挖掘全国统一市场的潜力。
新京报: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我国将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加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建设。今年4月,工信部等10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与越南、印度、墨西哥等新兴经济体相比,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如何?中西部地区有能力承接产业转移吗?你对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链转移有什么建议?
新:首先,确实需要引导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畅通内部循环。中西部地区的地价、劳动力素质、基本交易成本还是比越南好。中国经济有很大的回旋余地,需要开发和挖掘中西部地区的潜力,使中国制造在应对外部风险时更有韧性。
第二,产业转移要遵循制造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制造业的产品生产和销售都有其市场半径,每个环节都嵌入产业链,产业发展具有集群效应。推进制造业有序转移,中西部地区要有符合和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要素、条件和氛围。我说的“气息”有点表意,但是东中西部的创业者可以比较欣赏,还是比较明显的。
第三,政府应该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和经济发展与沿海地区有一定差距。目前一些地方也缺乏发展制造业的氛围。政府能做些什么?做好营商环境,只要营商环境好,相信会吸引制造企业乃至产业链逐步转移。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侯润芳
编辑宋玉婷
校对刘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