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倒计时
-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
- 这周已经过去天
- 本月已经过去天
-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
青春潮流
“下课一起吃晚饭吧!” “一起看最新的电影吧!” 一种新的社交方式,称为结对。 健身伙伴、追星伙伴、读书伙伴……在特定领域,当今的年轻人都在寻找合适的伙伴。 这种“定向”的社交需求成为他们寻找对象的依据,也催生了相亲文化圈。 与普通交友不同,约会是年轻人之间基于共同兴趣或目标的一种新的社交方式,提供了更灵活、更有针对性的社交选择。
年轻人约上“伙伴”,一起学习、锻炼、追星
“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合伙人?” 很多年轻人的回答是:兴趣相投,好相处,好谈恋爱。
“今晚去上自行车课,七点见。” 阿伟想减肥,又怕自己缺乏动力,于是他给自己找了一个健身伙伴——热爱骑行和健身的潇潇。
大学体育馆每晚都有自行车课。 只要没事做,潇潇基本不管天气如何都去锻炼。 与阿伟。
每次上自行车课之前,两人都会聊一些运动健身的话题“搭子”正在年轻人中流行,阿伟还会给笑笑带一些零热量的运动饮料。 “阿伟非常适合做健身伙伴。” 潇潇偶尔想偷懒的时候,阿伟也会叫她去上集体课。
“这就是健身伙伴的意义,互相鼓励,互相督促,分享运动经验和状态。” 笑笑说,慢慢地,两人除了健身、学习和生活话题,还会聊天,所以阿伟现在不仅是她的健身伙伴,还是好朋友,“我们处于一种很舒服的社交和交流状态。” 晓晓说道。
咩咩是狂热的推理迷,也是东野圭吾的粉丝。 每当有新的推理小说问世,她都会叫上自己的“书友”天斗——东野圭吾的另一位迷,沉迷于推理悬疑小说,总是第一时间去书店看实体书。
对于这对书友来说“搭子”正在年轻人中流行,相处的基本点是志趣相投,因此更像是彼此的“精神伴侣”。
“在一个更加浮躁的时代,天斗才是可以陪我静下心来的人。” Bae-baa认为,找到“精神伴侣”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 “在大多数人都在看短视频的时候,我可以和‘精神伴侣’分享自己的心理空间和精神世界,这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米阿说。
小禾最近在追一个韩国男团的选秀节目。 前两天,她找到了一个“追星搭档”——小魔仙。 小魔仙是小禾室友的好朋友,小禾也会经常跟室友分享自己的追星经历,小魔仙也会给小禾室友发很多关于这个节目的信息,但是小禾室友根本不看这个节目,于是我决定“搭桥”建个群,让小禾和小魔仙在群里聊天。
“伴侣”并不意味着亲密朋友的功能需求大于情感依赖
有人把约会等同于好朋友,也有人认为约会和闺蜜还是不同的概念,至少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
在一段时间的实习经历中,瓜瓜认识了很多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实习生。 下班后,大家会聚在一起吃饭聊天。 逐渐熟悉后,周末也会一起组织活动。 于是,瓜瓜有了一群玩伴。 实习结束后,大家一直保持联系,经常约好一起玩。
谈及选择合作伙伴的标准,瓜瓜说:“第一是真诚,第二是有趣,第三是融洽。” 瓜瓜认为伙伴是一种朋友,朋友未必有兴趣什么都一起做。 但领带属于更垂直的领域。
这一年,瓜瓜和小伙伴们一起去了西湖、灵隐寺、十里郎盘、良渚、兰馨大剧院,一起体验了livehouse的夜生活,也一起去了浙江大学,一起感受了别人的校园生活。 其中,让她印象深刻的是,这群玩伴陪着她一起为她过阴历和阳历的两个生日。 “觉得很合拍的朋友可以探索更多约会的可能性,比如饭约、演戏、旅游约会。” 瓜瓜说道。
在咩咩看来,朋友和伙伴并不冲突。 相对于朋友的功能,伴侣更偏向于一定范围。
“在交流内容上,我和条子的聊天内容仅限于偶像相关的事情,所以严格来说我们算不上朋友。” 在小禾看来,条子的感情承载的只是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 部分分享内容,对于朋友,她会分享更多关于饮食、健身、学习和苦恼的琐碎内容。
“另外,我对朋友和伙伴的要求也不同。” 小禾表示,自己对朋友的要求更多,比如在亲密关系中能够积极回应,坚定选择,特别受宠。 相比之下,小禾对条子的情感依赖度并不高。
“社交边界”更清晰,不会过多“侵入”生活
谈及约会,不少年轻人提到了“社交界限”——这种既可以分享爱好又不会过多“侵入”生活的约会社交方式,让年轻人感到更加自在和踏实。
“所谓社会界限感,就是社会分寸感。” 采访中,琳琳表示自己最近和室友分手了,“之前和室友的关系很好,相处的时候很有分寸。” 但渐渐地她发现,室友因为两人很熟,会随便用她的东西,也不打招呼,“有时候给家人打电话,她会不停地打断我的生活,对我的生活指指点点,我觉得这样就缺少了归属感。”社会界限是的。毕竟,如果你认为这是一种善意的事情,我可能无法接受。 琳琳表示,现在她希望能找到一个“同居伴侣”,确保双方的社交活动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
在谈及社会界限感时,萧何认为,社会界限感涉及尊重问题。 出于尊重,“伙伴”在交往时也需要考虑对方喜欢什么样的关系模式。 该进则进,该退则退。 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和期望强加于人,社交中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也要接受。 等等。
因为要找追星对象,小禾在选择对象的标准上有三点要求:第一是对象的个人标准,“如果我是粉丝,就一定要选择有相同偶像的像我一样。” 其次,就是合伙人之间的沟通标准,“合伙人的三观要和我差不多,表达方式不要太偏激,否则容易有矛盾,追星不会要开心。” 最后是合作伙伴面前的情感置换标准:“我们需要能够互相传递情感价值,有交流和置换,这样才能长久。”
“每个人都是形状各异的拼图,有时候止步于点头相识是个不错的选择。” 小禾认为,朋友就是在反复的选择中认同自己选择的人。 与对方的选择不同,边界其实是暴露的。 看到界限后,不要指望对方会为你改变,也不要强求两人在一起。
珍惜自己建立的友谊,不想被降级为“喜欢的朋友”
在社交网络上,许多学生广泛发布“招聘帖”:“寻找用餐伙伴”、“寻找咖啡伙伴”,还有一些学生使用一系列精密的尺度来寻找最合适的伙伴。
经过一天的学习,乐缘回到了宿舍。 他躺在床上,打开了社交软件。 留言板上满是小红薯们的私信。 “你好,同学,你能带我去当地的大学吗?我也可以带你去我的学校!” “我再给你补充一件事,中国人民大学校友可以加入学校,现在你也可以邀请亲戚朋友了。”
袁乐是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一年级学生。 现在他也是一名校园博主,发布北京各大高校的实时动态,比如学校的出入境规定,是否可以邀请亲戚朋友来学校参观等等。
“我是INFP(调解员),性格比较内向,在学校朋友很少,平时吃饭上课都是自己一个人。” 乐源说,最初这样做的原因是想去其他学校逛逛,接触更多的人; 顺便找到你的“伴侣”。
乐缘对伴侣的唯一要求就是“对方要对自己真诚”。 与“塔子”取得联系后,乐缘会向他发出问卷,询问他想和自己做什么样的朋友,然后根据对方的意愿,在自己的等级中为他分配一个等级。心。
“如果你填了一个A,那我就把你当成我的A,经常主动和你聊天,和你分享我的想法。但是这个层次不是固定的:如果你填了问卷,但你总是不回我消息,不理我,我在心里把你降B。”
在乐缘眼里,伙伴和朋友没有区别。 乐源说,在找对象的过程中,他发现很多人都愿意也能够真正和他成为朋友。 乐源很珍惜与伙伴建立的友谊,不想轻易将他们降级为“喜欢的朋友”,甚至为自己建立了维护伙伴的“系统”:至少和A级朋友聊天每周一次上帝,“这是最低限度的。”
接触的伙伴越多,乐源就越能交到朋友。 “我读本科的时候,一个女生为了感谢我的帮助请我吃饭,当时我不敢坐在她身边,全程都不敢看她过程,我什至不敢和她说话。”
现在,乐缘有很多“共同伙伴”。 日前,乐缘约见了北京林业大学的两位“合伙人”。 三人相约在碑林的“森林之心”地标建筑,一起逛校园。
乐缘的搭档遍布北京各大高校,男女不限,“交往多了就可以放手,慢慢会聊一些感情话题,彼此之间基本没有隔阂”
对话
当代年轻人更追求弱关系,社交更少
周琼是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也是电影传播与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 常年从事文化传播、新媒体和社会研究,对网络时代的青年社会关系有着独到的理解。 北青报记者采访了周琼博士,就年轻人找对象的背后折射出怎样的社会文化转型。
北青报:在大学里找对象的年轻人多吗?
周琼:我注意到学校有很多伙伴,比如一起点外卖,一起去食堂吃饭; 图书馆的自习伙伴; ......学生团体中发生了很多这样的事情。
北青报:伙伴和同学、朋友有什么区别?
周琼:约会更像是一种“比同学高,朋友不满”的状态。 它是基于特定的场景,特定的功能关系,更强调crash。 与伙伴相比,朋友更能言善辩,了解彼此的需求和喜好,是日积月累的情谊。
北青报:有人把约会当成亲昵的替代品。 你认为这种心理意味着什么?
周琼:新一代年轻人自我意识很强,这也是当今年轻人的一个重要特征。 很多人都不愿意在一段感情中委屈自己。 如果他们同意,他们就会来,如果他们不同意,他们就会离开。 他们会更加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感受。 这与以往的年轻人截然不同。
北青报:您如何看待这种更具指向性的社会需求?
周琼:快节奏时代,人们更渴望速效的轻社交和弱关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效率”是任何事情的第一要务。 生产需要效率,人际关系也需要效率感。 年轻人开始更加注重交友的功能性。 沟通有一个“弱关系论”——两个人的关系在特定的场景下保持着一种特定的关系,既能为对方提供必要的支持,又能随时退出,而不必倾注全部精力去维系一段关系。 结盟文化非常符合弱关系理论。
整个社会高速运转后,用精细化的指标来衡量社会,引起了人们社会关系的变化。 每个人都会计算社交成本,考虑是否值得,所以更多的人会选择更高效的轻社交。
北青报:相亲文化背后折射出什么样的年轻人人际交往趋势?
周琼:我感觉现在年轻人在交友方面越来越务实,在社交方面也有偷懒的倾向。 年轻人在社交上更加理性,个人情感层面的沉没成本更少。 这也是社会高速发展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要经历的一个必经阶段——人们对自己的情感贡献越来越谨慎。 这也体现在年轻人的喜爱上。 现在很多人都不想经历谈恋爱的过程。 心动过后,有些人会选择在最好的阶段结束这段感情,然后退却。 他们不想让日后的柴米油盐,毁掉当初心跳的感觉。
北青报:现实中也有伴侣演变成情侣的情况。 今天的新关系创建路径与过去有何不同?
周琼:当然这也是一条路。 都说从伴侣到情侣,从伴侣到挚友,相处的过程大大缩短,年轻人会更快遇到对的人。 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好家庭”文化在年轻人中更加盛行。 过去,人们会认为年轻人喜欢闯荡世界,排斥传统的婚恋观念,但我们在一项调查中发现,现在的年轻人更能接受门当户对,他们希望得到各方面都顺:思想层面要有沟通,物质层面也需要匹配,才能达到情感上的打击,他们觉得这种婚恋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 从这点来看,两个身份不同的人很难在爱情戏中重合——这也是“相亲文化”带来的新思维。 符合自己三观的人。
(本文受访者为化名)
本版/记者 张志毅 实习生田璐瑶 王一朵
统筹/林艳张斌图/袁国明